今年上半年旅游業表現不俗,不僅出游人數和出游收入情況恢復良好,而且還有不少亮點涌現,其中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最為亮眼。馬蜂窩數據顯示,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敦煌莫高窟等人文歷史類景區的預訂量位居前列。攜程預訂數據顯示,民俗風情濃厚的古村古鎮受到熱烈追捧。
隨著整個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得更加強烈,同時消費升級也帶動旅游業由傳統觀光旅游向文化體驗旅游升級。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旅融合是整個旅游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應有趨勢。長期以來我國的旅游屬于自然觀光型,現在已經進入到體驗旅游,甚至進入到研學旅游、休閑旅游的階段。從一般的自然觀光轉到體驗旅游,文化體驗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
“文化體驗旅游的內涵,其實就是體驗區別于自己熟悉的地方的風土人情,如果想要進行更深度的研究學習,除了對大自然的探索,其實更多的還是人文意義上的研究學習。”他認為,文旅融合會帶來更多的文旅業態、休閑業態,會讓假日里人們的休閑更豐富,也更有內涵。旅游不僅是觀光,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的交流和體驗,甚至是文化的傳播、文化的體驗和價值認識。
近年來,文旅融合之所以發展迅速,在魏鵬舉看來,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體制機制改革帶來的紅利。2018年機構改革之后,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在宏觀管理上實現了整合,打破了原來可能有的文化和旅游之間的壁壘,從管理層面上推進了文化和旅游更快更深入的密切融合。
另一方面,得益于文化領域越來越重視主客服務、主客共享。比如博物館,原來只為本地人服務,現在越來越重視為外地游客服務。“這實際上也和文化領域管理和發展的運行理念轉變有關系。”他強調。
我國正在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際旅游的停滯為國內高質量旅游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雙循環的指導思想也要求旅游業應該實現出境文化旅游消費的回流。
魏鵬舉認為,“十四五”是我國從體制機制改革深化的角度自覺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的第一個規劃期,這是文化和旅游發展到新階段,在新技術條件下順勢而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然之路。
他認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不僅可以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雙向賦能效應,也具有廣泛的對于鄉村振興、雙循環等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溢出帶動作用。如果說“文化強國”意味著文化強大的國家乃至文化賦能的強大國家的話,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無疑就是“文化強國”建設具體實踐過程的一個關鍵維度。
“其實文化發展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從而形成對文化的喜歡和崇敬,這是文化建設很重要的使命。文化不是孤芳自賞,文化需要更多的交流,更多的讓大家認識和了解,文化旅游的發展也是區域文化軟實力提升的一個表現。”他說。
在此背景下,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畫好了路線圖,著力推進文旅融合、努力實現創新發展。
魏鵬舉在向記者談及此政策時表示,《規劃》言簡意賅地點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關鍵,“雙生共贏”是融合發展的基本立意,“創新發展”是實現融合效應的內生動能,“培育新業態”是面向未來的戰略布局。
“我更期待在新時期,本《規劃》能實現文化和旅游要素資源的有效整合,能促進文化和旅游服務體系的協同互動,能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鏈的深度契合,能充分擁抱新技術迸發聚變式的數字生產力。”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