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紅火一時的VCD,承載的不僅是一代人的記憶,還造就了眾多商業神話,雷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元源就從VCD產品制造起步,寫下了從加工貿易企業到品牌國貨生產商的傳奇故事。
中國制造業重鎮廣東東莞,不乏從加工貿易企業逐步成長起來的名牌企業,雷洋正是其中之一。二十多年前,一次香港之旅,改變了杜元源的命運。
“我逛遍鴨寮街,書攤上一本厚厚的《無線電》雜志吸引了我的眼球。”杜元源說,他從小酷愛電子產品,通過這本雜志發布的廣告,他在深圳展覽展銷中心參加了一個VCD方案推介會。在這場推介會上,一個臺灣專家無意間說的一句話讓他看到了巨大商機:“VCD的核心音視頻解壓技術芯片由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但現在只有中國大陸有VCD的生產和銷售。”
原來,1993年,安徽萬燕電子系統有限公司研發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VCD機,被公認為影碟機市場的開拓者。然而,由于知識產權保護不足,加上進入門檻不高,國內VCD產品生產企業迅速增多,市場趨于飽和,海外市場卻相對“空白”。于是,杜元源想到將VCD產品帶到國外市場去。
“既然VCD能播放中文光盤,也必然能制播國外節目并在國外市場推廣銷售。”杜元源這樣想著,感到熱血沸騰。他立即向VCD方案推介會主辦方索要了一套好萊塢主題的VCD光盤,并從市場上購買了一臺VCD樣機,又惡補了半個多月的英語,就急急忙忙奔赴阿聯酋參加迪拜展覽會。
不出所料。在迪拜展會上,VCD播放的好萊塢大片吸引了眾多客商的目光。“他們只知道CD機能播放音樂,卻不知道VCD機能像錄像機一樣播放電影,看到我的展示后紛紛預訂了樣機,我的電子事業也自此開啟。”杜元源回憶說。
從迪拜帶著訂單回來,杜元源充滿了成就感,接下來就該解決生產問題了。“如何按時交貨?怎么交貨?拿什么交貨?”杜元源思索著,經過和太太商量,他最終決定在東莞市長安鎮開設工廠進行VCD生產。
談及為何選擇東莞,杜元源表示,那時香港的報紙上,每天都能讀到港臺工廠遷移到東莞順利投產的新聞,還有許許多多關于東莞各鎮、各村熱烈歡迎投資辦廠的消息,以及各種介紹東莞好政策、快速落地的好方法等的報道。
來到東莞,杜元源看到一棟棟嶄新的廠房正拔地而起,真正體會到東莞是希望的沃土、改革的試驗田。他們夫婦二人立即租下場地,不足半個月就建好了簡易車間及辦公室,開始集中精力抓訂單生產這一頭等大事。
憑著自學的知識,杜元源只用了不到一周時間就順利完成了首臺VCD樣機的組裝。檢驗合格后,杜元源按照訂單量,進一步采購原材料,招聘了30多名工人并對其進行培訓,很快按時按量完成了交貨,企業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對外出口VCD的企業。
工廠建成初期,為了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杜元源每月都會固定出國參加消費電子展會2~3次。這一時期,杜元源白天忙營銷,晚上乘飛機往來各地,異常忙碌。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間,客戶數量不斷增長,工廠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年出口VCD機300多萬臺,市場覆蓋全球幾十個國家,公司創立的“BEST”品牌也成為當時多國進口商耳熟能詳的VCD品牌。
之后,杜元源緊跟時代步伐,辦理海關來料加工手冊,并在2005年創辦了雷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向研發電視機頂盒等產品過渡,開啟了“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和“OEM(代工生產)”模式。后期,隨著市場的變化,雷洋生產的產品先后從VCD向DVD、電視機頂盒和數字音響等變遷,生產模式從OEM向ODM(自主設計)再向OBM(自主品牌)蝶變,實現了設計、制造和銷售一條龍服務,發展得如魚得水。
現今,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東莞有些企業選擇外遷,但雷洋卻選擇了堅守,他們抓住產業轉移帶來的“空窗期”,不僅承接了更大市場,而且實現了轉型升級。自2014年起,雷洋先后與廣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開展合作,投資研發區域無人駕駛車、室內掃地機和戶外自動掃地車等移動機器人,目前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項,轉型成為智能制造企業。
中國14億人的市場潛力加快釋放,半導體產業等高新制造業受到鼓勵,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展望未來,杜元源更加充滿希望,“我們將繼續擴大投資,不斷提升企業發展智能制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