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行走在太原虎峪河兩岸,身旁是芳草萋萋、綠樹成蔭的綠化帶,眼前是干凈整潔的河道,伴隨著微風,令人心曠神怡。
很難想象,曾經的虎峪河由于年久失修,水體黑臭、污泥沉積、植物殘敗、結構破損,成為讓人避而遠之的黑臭荒地。
6月中旬,記者跟隨并州生態文明建設媒體采訪團來到虎峪河、九院沙河以及晉陽污水處理廠,切身感受太原市通過系統治水,打響了水環境保衛戰,創建了因水而美、因水而居、因水而興的生態格局。
“這里環境很好,沿著河邊新修的道路散散步,感覺空氣很清新,虎峪河的改變讓老百姓感到幸福。”記者在虎峪河邊偶遇帶孩子玩耍的李婷。李婷告訴記者,曾經的虎峪河污水橫流,由于河床較窄,兩岸居民直接把生活垃圾扔到河道里。特別是在雨季,上游河道沖下來的物品五花八門,舊衣服、腐爛的木頭,甚至還有廢舊的輪胎。
今年73歲的楊明亮是白家莊礦的退休工人,一家四代都是煤礦工人,世代生活在西山,他見證了西山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變遷。“做夢都沒有想到,西山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河道兩岸新修的快速路,拉近了西山與市區的距離,我們也真正融入到城市發展當中。”楊明亮高興地說道。
楊明亮告訴記者:“以前,河道兩邊是狹窄的小路,道路上沒有照明系統,晚上漆黑一片,人看不見車,車也看不見人,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如今,道路寬敞,路燈明亮,夜間出行條件明顯改善。不僅如此,以前從市區到杜兒坪礦區需要1小時20分鐘左右的車程,現在只需要20分鐘左右就可以到達。”
記者了解到,今年太原市投資25.0464億元實施了虎峪河和九院沙河11.9公里的西延工程,該工程是西山地區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通過系統的治理,昔日的“臭水溝”如今已變身“綠色長廊”,防洪能力得到提升。
“‘兩河’西延治理項目的實施,實現了黑臭水體消除的‘最后一公里’,兩岸建設了無燈控快速化道路,配套了市政綜合管網,設置了沿河景觀帶,極大地改善了沿河兩岸的交通條件,提升了沿河生態環境質量,提高了區域群眾的生活品質。”太原市市政公共設施建設管理中心負責人張志偉說道。
治水又造景,把家安放在大自然中,讓生態宜居成為西山發展的目標。在九院沙河邊生活了幾十年的居民陳桂枝說:“沿河小公園成了我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在家門口就能賞景、健身,這種改變讓我們的子孫后代都受益。”
張志偉說:“在河道治理的同時,通過科學規劃,不僅設置了沿河景觀帶,還在道路條件較好的地段建起了沿河小公園,為老百姓提供休閑、娛樂、健身的場所,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幸福感。”
城市治水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生之舉。據太原市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提供的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監測數據顯示,1-3月份,全市6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明顯改善。
這不僅得益于太原市實施“九河”綜合治理,也得益于太原市完善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在太原南部的晉陽污水處理廠內,除了少數地面建筑,廠區被高低植被和濕地覆蓋。在地下,整套污水處理設備一刻不停地運行,確保穩定達標的清水由此排入汾河。
“太原建成區基本消除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年底前,我們將完成晉陽污水處理廠二期16萬噸/日擴容工程,啟動城北地區北郊污水處理廠8萬噸/日擴容改造工程,真正實現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太原市排水管理中心負責人宋正光介紹道。
宋正光說:“目前,太原建成區每天產生生活污水約90萬噸,建成區建成投運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共有7座,設計處理能力達127萬噸/日,實現了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在城市擴容背景下,預計到‘十四五’末,太原建成區污水處理能力可達171萬噸/日,將進一步提升城鎮污水處理承載力。”
讓城市更宜居,讓生活更美好。太原正在繪就一幅綠色生態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