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已成為百姓對生活環境的切身感受。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9項生態環境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顯著增強,有力構筑了我省高質量高速度發展的綠色本底。
近日,省生態環境廳發布《2020年山西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2020年我省環境空氣、水環境、聲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狀況等內容進行了大掃描。
環境空氣:11個市達標天數均為263天
藍天白云下,太原西山郁郁蔥蔥,處處是秀美風光。玉泉山公園里春意盎然,綠樹成蔭,彩色自行車道猶如鑲嵌在綠色中的彩色飄帶;尖草坪區崛圍山上航空飛行營地游人如織,通過飛行俯瞰太原美景的市民越來越多;貫穿三晉大地的母親河——汾河,通過近年來的生態修復治理更是煥發生機,河中魚兒暢游,游人泛舟,河兩岸綠樹紅花交相輝映,鋪滿紅色陶瓷顆粒的自行車道成為市民們休閑觀光的打卡地。
數據顯示,2020年我省11個地級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平均為263天,占全年有效監測天數的71.9%,同比增加8.3個百分點。其中11個地級市中,大同、呂梁、朔州、長治、晉中5個市達標天數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地級市的45.5%。特別是大同市年度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而11個地級市中,呂梁、大同、陽泉、朔州、長治、晉城、晉中7個市重污染天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地級市的63.6%。
11個地級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介于4.68—5.91之間,呂梁、朔州、大同、忻州、長治、晉中6個市綜合指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個地級市綜合指數同比均有所下降。
水環境:地表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治理一條河流,改變一座城市。多年來我省先后對河流實施全流域、大規模治理,開展水土保持,啟動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生態治河,合力攻堅,解決水質污染、水源補充問題等一項項水環境治理工程成為保障城市安全和居民健康的生命線,他們是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城市綠色生態新地標。
2020年全省地表水水質屬輕度污染。監測的101個省控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的斷面66個,占監測斷面總數的65.3%,同比增加8.3個百分點;重度污染(劣Ⅴ類)的斷面2個,占2.0%,同比減少14.0個百分點。58個國家考核斷面均退出劣Ⅴ類。同比,全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全省地級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25個監測斷面(點位)中,23個全年均達標,占比92.0%。地表水水源監測斷面(點位)5個,4個全年均達標,占比80.0%;1個全年均超標,主要超標指標為硫酸鹽。地下水水源監測點位20個,19個全年均達標,占比95.0%;1個全年均超標,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硬度和硫酸鹽。
聲環境: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較好
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噪音污染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2020年我省11個地級市開展了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全省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平均等效聲級為52.9dB(A),同比下降了0.6dB(A),全省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評價級別為“較好”,同比質量級別無變化。
2020年全省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平均等效聲級為64.3dB(A),同比下降1.1dB(A),全省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評價級別為“好”,同比質量級別無變化。2020年全省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夜間達標率分別為94.7%和84.7%,同比,晝間達標率提高5.9%,夜間達標率提高9.1%。
自然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藍天碧水,密林蔥蘢,百花爭艷,生機無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建成自然保護區46個,其中國家級8個,省級38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10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4%。
據統計我省境內共有中國特有種635種,其中,野生維管束植物特有種591種,野生脊椎動物特有種44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種,二級保護動物51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種,二級保護植物7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