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售樓處變成展覽館,建立品牌冠名藝術中心、藝術IP融入打造限量產品……在今天的商業地產項目中,藝術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標配。
深圳新晉網紅打卡地歡樂港灣,規劃設計之初就將藝術品設計與文化活動規劃融入公園設計中。2020年,歡樂港灣邀請國內外藝術家與建筑師,結合海濱文化公園海洋與大陸、城市與自然邊際的環境優勢,在地創作了13組公共藝術作品。自歡樂港灣藝術計劃開幕以來,在4個多月的時間中,舉辦多場藝術家共創工作坊,新媒體音樂表演、沉浸式戲劇表演、藝術主題論壇等多樣的文化活動。
用藝術來豐富商業地產的品牌內涵,在深圳其實20年前就有成功案例。曾經擔任華僑城首席文化官的欒倩正是這一切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她從1998年起參與籌備第一屆到第八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欒倩介紹,當時丹尼爾·布倫、貝納·維尼、朱銘、隋建國、展望等國內外當代藝術大家的作品先后被引入華僑城公共空間,其中不少都是藝術家為深圳這座城市量身定制的。
作為“文化+旅游”的倡導者,華僑城建立的OCAT當代藝術館群,多年來通過高質量的藝術活動享譽當代藝術界,其中最早成立的OCAT深圳館,更是引領著華僑城創意文化園,成為深圳當代藝術、先鋒音樂、創意設計的匯集地。欒倩說,這些美術館是公益機構,并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他們為華僑城集團帶來的品牌增值效益,卻是不可估量的。
更重要的是,將藝術作品由美術館、展覽館帶到城市公共空間中,這不僅是簡單的位移,更是構建了豐富的城市人文環境,為這座城市點亮新的藝術火種。知名藝術評論家馮博一就指出,藝術與商業、消費、旅游的結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公共空間里的藝術作品,也承擔了向市民普及藝術的功能,可以讓原本不懂藝術的市民慢慢受到藝術的感染和了解藝術。
無論是深圳萬象城的“千奇萬象”,還是歡樂港灣的藝術計劃,都圍繞深圳城市精神的表達展開,給了深圳本土藝術家更多展示的舞臺,對于藝術家和商業空間,這都是一種雙贏的選擇。正如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對于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的定位,不只是產業聚集地,還是城市文化策源地。商業空間,正在成為專業藝術機構之外,重要的當代藝術發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