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機構養老,一種是居家養老。在老人的眼里,“千好萬好,不如自己家好”,再豪華的養老院,都比不上自己的家。居家養老成為一種常態化。因此,居家養老服務就變得尤為重要。
這是三組不同的鏡頭:
早上不到6點,天津一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早餐:包子、油條、大餅、卷圈、茶雞蛋、豆腐腦……都已經準備就緒。該服務中心負責人告訴新金融記者,每天他們早晨4點多就要開始準備。“我們的早餐料足、量大、價格低。比如豆腐腦,豆腐的軟硬決定了這碗豆腐腦的成本。我們的早餐價格比市面上的低,我們之前核算過,服務人次達到600,就能保證收支平衡。所以我們希望能服務更多的老人。”
早上7點,家住中新生態城的王奶奶測好血壓,戴上能夠測量心率、步數等數據的智能手環和防跌倒檢測儀。“我腿腳不好,怕摔跤。當我要跌倒的時候,防跌倒檢測儀就會語音提醒我注意。”王奶奶介紹說,她家的智能設備可不止于此,在她的床頭裝有SOS緊急報警按鈕,當身體出現不適,按SOS可以發起緊急求助。指揮中心就會收到系統提醒“平臺顯示您轄區有老人觸發求助信息”,便于及時處理。甚至于,轄區有老人家水電數據超過24小時沒有變化,系統都會報給指揮中心多加關注。
早上8點多,45歲的投資人張明拉著行李走出家門趕往機場,他將飛往天津考察一個養老產業項目。這是他當前重點關注的領域,他正在尋找數字醫療健康領域的下一個風口。之所以關注這一領域,是因為他有一位患有心臟病、風濕的母親,他經常為此陷入兩難。一邊是每天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的會議日程;一邊是獨居需要照顧的母親。“我無暇照顧年邁的母親,但又迫切想了解她的近況,后來我發現,像我這樣的情況有很多。隨著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多,我想,養老產業或是下一個風口——比如通過投資新技術可以預防疾病和意外的發生。”張明說。隨著全球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不論是大型科技公司還是初創企業都瞄準了醫療健康產業,他們希望改變這個傳統行業,用更便捷、高效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三組鏡頭,三個不同的個體在同一領域詮釋著不同的角色。《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大。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相比2010年上升5.44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占13.5%。此前一度被“邊緣化”的老年產業、銀發經濟開始受到關注。
居家養老成主流
養老產業主要是指服務于60歲以上的老人,以“養老服務”為核心,圍繞“衣”“食”“住”“行”“醫”而展開的主體產業和支持產業。養老產業具體可分為養老金融、福利器械(含藥品)及設施、養老軟件及信息系統、養老地產、綜合性醫護管理服務,延伸至家政及其他服務、護工培訓及文化生活等。
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機構養老,一種是居家養老。在老人的眼里,“千好萬好,不如自己家好”,再豪華的養老院,都比不上自己的家。居家養老成為一種常態化。因此,居家養老服務就變得尤為重要。
早上7點,劉大爺已經在小區的院里轉了兩個來回了。過會兒,他就去樓下的天津河西區賓西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吃早點。“昨天的豆腐腦有點咸,今天喝碗鍋巴菜。”劉大爺告訴新金融記者,他今天的日程安排得很滿。吃完早點,他要回家補一份老年大學留的書法作業,中午,養老服務中心的配餐11點半就到了。劉大爺說,兒女都在國外工作,老伴兒前年半身不遂要靠輪椅行動,而他自己又不會做飯,養老服務中心的配餐解決了他的大問題。
新金融記者采訪了多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這些服務中心絕大多數都有配餐、助浴、理發、陪同就醫等全方位養老服務。一家位于天津市河西區下瓦房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新金融記者,他們可提供中午和晚上兩頓配餐。“中午11點半到12點半送餐,晚餐4點半到5點送餐。16元一葷兩素,20元兩葷兩素,70歲以上河西區戶籍的老人周一到周五可享受每天3塊錢的補貼。這3元由政府在月底統一撥給餐飲企業。”該工作人員說。
“他們還可以托養。”家住下瓦房附近的李先生告訴記者,由于他經常出差,有時候沒辦法在家陪伴父母,但又不放心把年邁的父母自己放在家里,于是就選擇在養老服務中心托養幾天。有時候他白天把父母送去服務中心,晚上下班接回家。“父母在服務中心,我們就很放心,不擔心吃飯問題,也不擔心安全問題。我們能安心上班。”李先生說。
破解農村養老難題
天津在老年產業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按照天津“十四五”規劃,健全完善“互聯網+養老”,打造智慧養老服務新模式。夯實居家養老基礎,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充分發揮居家養老服務支撐作用。推動日間照料中心轉型升級和社會化運營,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照料中心,推進老年人助餐服務全覆蓋。
不久前,河西區梅江街芳水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投入運營,“開張”首日,科學搭配、價格合理的配餐就吸引了300余位周邊社區老年人前來就餐。三天助餐488人次,助餐金額7275.5元。現場辦理居家養老卡充值共計273筆,新辦卡91張。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5月,天津僅河西區就有33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據了解,今年河西區將深化居家養老服務。新建12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新增200張養老床位,配建7個嵌入式社區衛生服務站(健康驛站)。
不只是在天津市內六區,養老服務中心在農村也開始有所嘗試。去年11月,天津市武清區黃花店鎮甄營村的“幸福大院”農村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這是天津市首個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農村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這個白墻紅瓦的“幸福大院”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總投資150多萬元。它包括娛樂健身房、農家書屋、老年大學等在內的多項服務功能,老年人可以在這里享受一站式養老服務。據天津市民政局二級調研員徐開江介紹,甄營村有400多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養老需求比較大,這個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投入使用解決了村里老人沒人照顧、無處活動的問題。
據了解,服務中心可為本村五保低保老人免費提供餐飲服務,還能為其他60歲以上的老人和附近設施農業園區員工提供有償配餐服務。此外,養老服務中心還配備了日間照料中心,有40個床位可供老人休息。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市各級民政部門將為其提供每年超過10萬元的日常運營補貼,確保該服務中心長期運營。
智慧健康養老新模式
據不完全統計,天津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246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23.4%。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醫療、護理等層面問題越發凸顯。健康智能手環、健康智能腕表等智能可穿戴監護設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護理難題。“腕表有定位功能,對防止老人走失很有幫助。之前我戴著腕表去買菜,時間長了點。我女兒給我打電話我也不太會接,然后她通過定位功能找到了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他們的幫助下女兒找到了我。”李奶奶說。
據了解,信息化平臺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生活、安全、醫療、精神慰藉等綜合服務。除了腕表,還有一鍵呼叫器及燃氣報警器等智能設備,老人在家就可以遠程動態采集測量血壓、心率等體征參數,測完后數據自動傳入服務中心,如果有異常系統自動彈出預警,然后呼叫中心。
據了解,按照一個平臺管理的要求,天津市河西區將養老服務數據統一納入數據管理平臺。通過搭建管理模塊,將政府需要掌握的各類數據、現場視頻監控圖像等信息全部匯總,統一監管,分析決策。通過搭建運營模塊,匯總運營企業實時產生的動態數據,按照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相結合的要求,解決老年人使用手機或通過電話下單的服務需求,形成服務方式全覆蓋。
養老服務數據管理平臺的搭建,解決了“散”(老年人口分散導致無法集中服務)、“繁”(現有養老服務項目繁多)、“慢”(老年人適應性慢)的問題,并幫助政府和服務商進行決策。
“銀發經濟”新藍海
天津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7月1日,全國首家銀發經濟城市服務綜合體簽約啟動,綜合體將服務于以“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為主導的天津市老年群體及少年兒童。
據介紹,這個位于天津市南開區西南角老城區繁華地段的綜合體涉及生活服務、健康產品賣場、適老化產品賣場、老年人與少兒文化活動、慢性病管理、中醫理療、風情美食、影視演藝、法律維權、金融理財、康養旅居等板塊,采取場地租賃、租賃+流水倒扣、自營等商業模式,將營銷端口下沉到街道、社區。據了解,該綜合體將于今年“十一”國慶節期間試營業,預計于2022年1月1日全面開業。
“銀發經濟”是指圍繞老年群體展開的一系列消費行為與經濟現象。這是一個極具市場潛力的領域。艾媒咨詢日前發布了《2021中國銀發經濟行業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6-2020年間,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持續上升,2020年已達5.4萬億元,年增長率為25.6%。據預測,到2021年,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將達5.9萬億元。
在另一份艾媒咨詢的數據中曾提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老年人相關企業數量19萬家。其中,在業/續存企業達近15萬家。近十年來,相關企業注冊量逐年攀升,2019年相關企業注冊量達到2.74萬家,較十年前上升了561%。市場的壯大必然伴隨著優勝劣汰,2019年相關企業注銷量為0.53萬家,較2018年上升了48%,但企業凈增長率仍呈現增長趨勢。
中國社科院《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可達13萬億元。另有多家機構預測,到2022年中高收入老年人口數量將超1億人,達到新的高點,進一步推動養老產業消費水平和服務需求的提升。老齡人口增多將帶來較高社會消費傾向,預計2024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增長將突破10萬億元,年均增速約20%,中老年市場將成為巨大的藍海市場。顯而易見的是,無論從商機角度,還是老年人的需求,“銀發經濟”都已成為各路企業關注的“新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