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進入強制減排通道,碳排放權成為一種可以買賣流通的商品。它既是減排“慢行者”的新成本,也是降碳“優等生”的增收籌碼。伴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我國碳交易正式從地方試點走向全國統一市場,邁出了中國碳市場極具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首單碳價超均價
久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終于開市。
7月16日上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開盤價為48元/噸。9點30分,首筆全國碳交易成功撮合,價格為每噸52.78元,總共成交16萬噸。截至當日收盤,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410.40萬噸,成交額2.10億元,收盤價51.23元/噸,較開盤價上漲6.73%。
所謂碳排放權交易,是將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成商品一樣來買賣,需要減排的企業會獲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額。通俗地說,碳配額如同政府發給試點企業的“糧票”,成功減排的企業可以出售多余的“糧票”來獲取利潤,超額排放的企業則要在碳市場購買“糧票”以完成履約。
“首單碳價比預想的高出不少,但只要在60元以下,市場應該都能接受。”一位參與現場啟動儀式的碳市場人士告訴新金融記者,今年是全國碳市場的第一個履約期,按理說企業的履約成本不會特別高,有一個逐漸適應期。不過長期來看,碳價的成本會越來越高,履約成本也會提升,這樣才能不斷倒逼企業減排。
從地方市場行情來看,目前上海碳市場的價格約40元/噸,天津碳市場的價格約34元/噸,湖北碳市場價格約32元/噸。總體上看,全國7個地方試點市場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價約在每噸40元人民幣左右。
碳排放權交易價格一直處在波動之中。碳市場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推動綠色低碳產業投資,這也是碳市場建設的題中之義。
在全國碳市場開市的前兩天,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稱,從微觀和近期來看,碳價主要還是由配額供需情況決定。從宏觀和長遠看,碳價由經濟運行和行業發展總體狀況和趨勢決定。坦率說,碳價過高和過低都不好。碳價過低,將挫傷企業減排的積極性;碳價過高,也將導致一些高碳企業負擔過重。因此合理的碳價,既可以彰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決心和力度,又能夠為碳減排企業提供有效的價格激勵信號。
國際上,歐盟市場碳價大約400元人民幣/噸,遠高于我國碳市場價格。相對來看,我國碳價均值還處于較低水平。業界稱,未來如果和國際市場接軌,國內碳價將面臨較大波動。
對此,趙英民回應稱,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目前全球大概有61個區域、國家或者地方的碳定價機制,其中31個是碳排放交易機制,30個是碳稅制度。目前碳價都是由各自市場交易決定的,相互之間基本不存在顯著的碳價影響。對于未來碳市場是否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銜接則較為復雜,需要解決一系列復雜的法律、制度、政策、標準、技術等問題。
另據中國碳論壇、ICF國際咨詢等聯合編寫的《2020年中國碳價調查報告》預測稱,在建立之初,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價格預期約為49元/噸,到2030年碳價有望達到93元/噸,并于本世紀中葉超過167元/噸。
發電企業先行
按照規則,全國碳排放配額(CEA)交易可以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掛牌協議交易單筆買賣最大申報數量應當小于1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全國碳市場開市和收盤的時間分別為工作日早上9:30,下午3:00。
與滬深股市不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尚不允許雙向交易。買賣雙方交易只允許“多對一”或“一對多”,不可以“多對多”開展交易。業界稱,此舉是受此前交易所整頓清理風波所影響,同時也是為了穩定發展初期的碳交易市場,減少投機炒作行為。
從行業上看,首批登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企業都是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超過2000家。這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也意味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甫一推出便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此次,發電行業率先登陸全國碳市場。據趙英民介紹,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發電行業直接燒煤,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大。因此把發電行業作為首批啟動行業,能夠充分地發揮碳市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發電行業的管理制度相對健全,數據基礎比較好。排放數據的準確、有效獲取是開展碳市場交易的前提。發電行業產品單一,排放數據的計量設施完備,整個行業的自動化管理程度高,數據管理規范,而且容易核實,配額分配簡便易行。這也符合國際經驗,發電行業歷來是各國碳市場優先選擇納入的行業,同時可起到減污降碳協同的作用。
不過,發電行業的入場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更多來自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行業的排放大戶將緊隨其后,一場轟轟烈烈的市場化、資本化減排大戰已經開啟。
20多家津企納入
新金融記者從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了解到,天津首批20多家發電企業被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目前這些企業正在積極對接全國碳市場,且大部分已完成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排放報告和核查工作,進入了開戶階段。
不過,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交易業務部總監安麗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稱,這些納入全國碳市場的企業2020年度的碳排放履約工作已在天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成,履約率100%。2021年度的碳排放履約工作則需要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
作為國家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之一,天津逐步建立了規范有序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20年,天津碳市場成交量達2909萬噸,試點碳市場成交量排名全國第二。
今年上半年,天津碳交易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數據顯示,2021年1—6月,天津碳市場成交量2037萬噸,交易量同比增長137%,其中配額同比增長232%、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同比增長96%,配額交易量占我國試點碳市場總量的23%。2021年,天津碳市場在全國率先完成履約,連續六年實現100%履約,在全國名列前茅。
據安麗介紹,天津2020年度試點納入企業的行業范圍有所擴展,由原先的5個行業擴展為電力熱力、鋼鐵、化工、石化、油氣開采、建材、造紙和航空等8個行業104家。同時組織了6家第三方核查機構對企業的碳排放報告開展現場核查,確保天津碳交易納入企業排放量和配額量的準確性。
“天津試點納入企業去年的表現都還可以,缺配額和配額富余的企業數量相當,能夠彼此撮合消化。部分生產需求較大的企業出現配額缺口,也已購買配額進行履約。”一位參與天津2020年度碳排放履約工作的第三方核查機構負責人告訴新金融記者。
以天津某鋼鐵企業為例,該鋼鐵企業已完成2020年度碳排放履約工作,排放總量800多萬噸,但配額只給了700多萬噸,中間存在100多萬噸的缺口。此時,企業便需要到市場上購買“糧票”(碳配額)來實現履約,由此也產生了一定的履約費用。
除了現有的104家履約企業,天津對年排放量2萬噸二氧化碳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全部開展碳排放報告及核查,為繼續擴大碳交易試點納入企業范圍做好準備。
新金融記者注意到,2020年度,天津已有112家重點排放報告企業,要求完成碳排放報告和核查工作。同時也有98家企業被列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重點排放單位。
總體上看,通過納入交易所強制減排,控排企業的降碳效果比較明顯,重點行業碳排放強度和總量大幅降低。據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統計,在控排行業范圍進一步擴展的情況下,控排企業碳排放總量由2013年的1.4億噸下降到2020年的1.2億噸,“長流程”鋼鐵企業單位產品碳排放量由2013年的2噸CO2/噸粗鋼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53噸CO2/噸粗鋼。火力發電廠單位發電量碳排放由2013年的823g-CO2/kWh,下降到2020年的730g-CO2/kWh,有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碳資產價值凸顯
從地方試點起步,再到全國范圍,這是我國改革創新的常見手法。全國碳市場建設亦然,先從地方試點開始,積累一定經驗后再建全國市場。
早在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7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工作。2013年起,上述7個地方試點碳市場陸續開始上線交易,有效促進了試點省市企業溫室氣體減排。這些試點市場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截至2021年6月,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
毫無疑問,地方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為全國碳市場建設摸索了制度、積累了經驗、培育了人才。比如天津碳市場就曾探索完成全國多類首單業務,比如國內首筆二氧化硫排放指標電子競價交易、中國首筆基于碳足跡盤查的碳中和交易、中國首筆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交易、首筆能效市場交易、國內首筆控排企業CCER線上交易等,為行業提供創新樣本。
從架構上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主場地設在上海和湖北武漢。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發文稱,在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成立前,由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承擔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但北京、天津等各地方碳市場同樣參與全國碳市場的聯建工作。此前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曾和湖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蘇、福建、廣東、重慶、深圳九省市人民政府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的建設和運維工作簽訂了合作原則協議。按照當時的設想,聯建省市共同出資支持全國碳交易市場兩大系統的建設和運維。
“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碳市場負責人與上海、湖北武漢兩地的碳市場負責人開了2次座談會,協商聯建和出資事宜。”知情人士告訴新金融記者,當時會上存在一些分歧,但一致認為應該在上海、湖北原有地方碳市場之外單獨搭建全國碳市場架構。同時按照之前的設想,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由湖北省政府指定的實施機構持有24%的股份,其他八省市政府指定的實施機構則平均各自持有其9.5%的股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則由上海政府指定的實施機構持有24%的股份,其他八省市的實施機構各持有9.5%的股份。由于具體架構還在商議中,變數依然較大。
按照規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分基礎建設期、模擬運行期和深化完善期三階段穩步推進。全國碳交易市場鳴鑼開市后,碳市場的運行機制將逐步趨于完善,數字化表達后的碳資產價值也將更加凸顯。
未來,碳資產將成為企業投融資的重要法寶。據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披露,目前銀行業已梳理和強化相關機制,把客戶的碳表現作為授信流程當中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從更長遠來看,把碳的定價納入授信、融資決策、貸款決策的重要參考。可以預見,未來碳排放權作為一個非常有效的抵質押品,將成為銀行擴大融資的重要參照。而這也將為控排企業的碳金融活動打開新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