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制造業PMI數據出爐,為50.9%,雖然較上月微跌0.1個百分點,但今年以來PMI始終位于臨界點之上,顯示出制造業延續穩定擴張的態勢。不過,6月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5%,不僅較上月回落1.7個百分點,而且比起2020年多數時間維持在55%以上顯得稍有遜色。
制造業PMI數據穩步擴張,而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下降,顯示出“硬制造”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經更為明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曾嘗試以第三產業服務業發展拉動經濟發展,但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特別是科技領域不斷被“卡脖子”,導致服務業發展遭遇困局。而隨著全球疫情的不斷反復,更使得依靠服務業發展的模式難以為繼。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日益趨嚴的背景下,依托于房地產高速發展的第三產業難免受到影響。
從全球經濟的發展模式看,究竟是服務業重要還是制造業更勝一籌,沒有絕對的選擇。美國就是以服務業為重的經濟發展模式,當然它的底氣是先進科技的支撐,但這個發展模式對經濟造成的波動可能會比較大。德國是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也經歷了不少波折,但就目前情況看,卻是最穩健的一種發展模式。因此,為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硬制造”重回拉動經濟發展主軌道,這其實只是一個微妙的調整,特別是像中國這樣擁有全球最健全工業體系的國家,出現這樣的變化更是正常。
我們再來看看PMI的一些細節變化。數據顯示,6月部分企業生產活動受到芯片、煤炭、電力供應緊張以及設備檢修等因素影響,生產擴張放緩。這里面的關鍵詞是“供應緊張”,而“供應緊張”對應的是部分高景氣度行業,如芯片、能源等;而6月紡織服裝服飾、醫藥等行業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位于56%以上較高景氣區間,且高于上月2個百分點以上,產需增長較快,這就是為什么李寧這些“國潮”品牌受追捧的原因。因為景氣度高,所以得到資本市場投資者青睞。汽車制造業兩大指數連續兩個月位于收縮區間,“缺芯”等因素給行業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這也給目前過熱的新能源汽車炒作潑了一瓢冷水。
還需要注意的是,從出廠價格指數看,大部分行業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下降幅度較大,均回落至收縮區間。這些都屬于制造業的原材料行業,這些行業價格的下降,對于下游制造業是個利好。此外,大、中型企業PMI分別為51.7%和50.8%,低于上月0.1和0.3個百分點,小型企業PMI為49.1%,高于上月0.3個百分點,顯示出最有活力的小型企業開始為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了,這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