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國內宏觀指標延續自5月起的放緩態勢。制造業PMI(采購經理人指數)略降0.1個百分點至50.9%,服務業PMI下降1.7個百分點至53.5%,符合市場對基數效應消退后經濟擴張放緩的預期。7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央行隨即宣布于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定向支持小微企業的流動性政策操作可對沖部分由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提升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意愿和能力。值得關注的是,定向貨幣政策工具傳遞出“合理充裕”的流動性信號,但仍區別于“大水漫灌經濟”。施羅德投資多資產團隊基金經理周勻認為,預計經濟放緩將為政策刺激預留空間。自2020年下半年起,原材料輸入型通脹限制經濟刺激政策的可操作范圍,政策端的逆周期操作聚焦于穩定信貸規模,優化信貸結構。隨著經濟復蘇見頂,增長回歸常態化,此次降準或預示政策操作同步轉向常態化。不過央行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變化,預計貨幣政策仍將在合理通脹、金融系統穩健性與經濟增長等多重目標下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