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兩個百年”交匯、“兩個五年規劃”交接的歷史節點,沭陽縣錢集鎮聚焦“六高”重點,探路“四化”同步,點燃火熱激情、開啟二次創業,勇于擔當作為,堅定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奮力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連續三年獲得市縣高質量發展考核先進鄉鎮,得到群眾的一致點贊。
加強招商引資,
打造工業經濟“新高地”
突出工業強鏈補鏈,以生態友好型項目為導向,以招引龍頭型項目為抓手,主攻產業鏈項目,科學梳理建鏈、補鏈、強鏈關鍵環節和目標企業,積極開展產業鏈定向招商。通過在錢集和原張圩2個片區組建工業幫辦小組,盤活閑置土地,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做到“地等項目”,不讓“項目等地”。積極實施“5321”工程,對稅收質量不高、經濟效益不強的企業,實施騰籠換鳥;及時了解企業發展狀況,聽取企業家意見建議,協調解決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與企業一道應對疫情、共克時艱,持續提升幫辦水平、政務服務效率,以真心贏得企業家認可和支持,擦亮“親上加清營商、金牌幫辦服務、綠色生態發展”三張營商環境名片。
聚焦產業發展,
點燃鄉村振興“新動能”
持續圍繞土地流轉壯大村級經濟、帶動就業富民增收的工作思路,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強化農業產業支撐,進一步強化生態農業示范園集聚效應,圍繞“兩軸四園,成方連片”發展定位,以205國道和錢張路為軸,著力打造效佐特色果蔬園、萬莊花卉盆景園、東營稻蝦養殖園、徐碼中藥種植園,吸引更多果蔬、花卉、盆景項目入駐,打造錢集高效農業產業園區。以點帶面,推動全鎮高效農業、“家門口就業”的發展,例如東營越光稻米大豐收,訂單紛至沓來,大米供不應求。創新建立“黨組織+勞務合作社+扶貧產業園+農戶”等黨建富民模式,探索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將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促進鄉村振興、加強社會治理、助力經濟發展、凝聚人民力量的堅強核心,實現了低收入農戶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
加強環境整治,
勾勒美麗鄉村“新畫卷”
縱深推進“點線面”人居環境整治工程,以創建省衛生鎮為契機,不斷完善鎮區功能。加強鎮區管理,確保今年創成省級衛生城鎮,明年創成全國衛生城鎮,帶動更多的商氣和人氣聚集,留住美麗鄉愁。打造多個新型農村社區示范點,常態化維護提升鎮區秩序,清理街道商戶、住戶門前的亂堆亂放雜物,防止店外店占道經營,同時通過桿線地埋的方式整治鎮區桿線亂拉亂接現象。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社區治理,保持長效保潔、井然有序;打造人居環境風景線,進一步提升205國道、錢張線、李莊線等主要干線沿線環境,重點打造人居環境風光帶;營造全民參與環境整治的氛圍。積極引導群眾從思想上由“被動整治”轉變為“主動維護”,鼓勵群眾積極、主動、全面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家務事”,以點帶面,全力創建205國道線上彰顯田園特色、生態宜居、文明和諧的最美鄉村。
加強黨的建設,
構建黨建引領“新格局”
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夯實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打造一支理想信念更堅定、政治品格更純粹、政治立場更鮮明的干群隊伍。壓實黨風廉政“一崗雙責”職責,牽住“牛鼻子”、使出“硬招子”,以永遠在路上的作風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積極構建大黨建格局,讓經濟發展、鄉風文明、環境整治等各項工作在黨建統領下更好地開展。積極構建強有力的戰斗堡壘,鎮村兩級便民服務中心與黨群服務中心合并設置、就近辦公,真正讓百姓能夠見到人、說上話、辦成事。結合新型社區基層黨建,以星級文明戶為抓手,以百姓大食堂為切入點,凝聚黨心民心。加強黨員隊伍管理,在基層治理、精神生活、帶領群眾致富方面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在政治功能方面,建強戰斗堡壘,正常化開展黨員活動日、“三會一課”等活動,建立黨小組之家,打造紅色第二課堂,把黨的新思想、新政策宣傳到位。在服務管理方面,以“樓棟長+戶代表+五大員”等模式,使黨的影響力下沉到社區、拓展到樓棟、延伸到居民,通過積極開展文明戶評比、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著力滿足居民精神需求,打通服務群眾“最后100米”。在引領致富方面,大力實施“黨組織+勞務合作社+扶貧產業園+農戶”模式,圍繞新型社區招引大項目、加工點,帶動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抓好民生實事,
提升群眾幸福“新指數”
今年以來,鎮黨委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抓手,將黨史學習教育和解決民生實事相結合,緊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這一主題,著力在疏通溝渠、路面亮化、增設文化設施、環境整治、農路建設、就業保障、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民生實事項目。深入了解傾聽群眾所需,在全鎮范圍內發布民生實事項目征集信息,通過鎮村工作微信群、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廣泛收集群眾意見,聚焦群眾關注度較高的民生痛點難點問題,對征集上來的民生實事項目,科學研判,立項分析,小事立即辦,做到小事不出村;對所需資金較大、涉及面較廣,無法及時處理的民生項目,第一時間申請鎮黨委、政府研究。對擬訂要實施的民生項目,明確責任人、時間表,項目建設過程中全程監督,待項目落地后,邀請群眾打分,確保民生項目真正取得實效。截至目前,已完成民生實事78項,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為民愛民”情懷,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推進農房改善,
創建宜居宜業“新家園”
堅持將農房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同步推進,縱深推動生態宜居家園建設。積極強化工作協調調度,做好統籌,既加大對重點問題的解剖,也加快建設進度,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協調,盡快予以化解。在建項目做好指導,嚴格按照建設程序實施管理,守好安全建設的底線、紅線;穩妥推進農戶搬遷上房,圍繞全年搬遷1419戶、復墾土地1277畝的目標,全力推動錢集家園小區1312套房屋建設,細化提升徐碼、陳圩、東營、老嚴蕩四個集中區的配套工程,統籌推進農戶上房和土地復墾工作;加強農房改善小區物業管理,及時出臺小區物業管理辦法,精準推進實施,提升全鎮物業精細化管理水平,通過評比“最美樓棟長”“五美庭院”“星級文明戶”等活動,進一步提升群眾精神文明程度,使田間農民在生產生活方式上真正轉變為城鎮居民。
(劉 楊 丁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