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記者走進國家級優質高效水稻大田種植數字農業技術集成示范項目核心區所在地——海曙區古林鎮蜃蛟片現代生態農業綜合區,藍天白云下,一望無際的金色稻田邊,清澈的里龍港河緩緩流過,江南水鄉秋日田園的豐收美景讓人陶醉。
水清岸美的秀美生態畫卷是海曙區以“局域美麗河湖”的概念,以“安全流暢、生態健康、文化融入、管護高效、人水和諧”為目標,對古林鎮、洞橋鎮等多條河流進行集中打造的成果。日前,今年的浙江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海曙區古林鎮“西洋港河、照天港河及其水系”美麗河湖創建任務通過市級驗收組驗收;古林鎮蜃蛟片區(千丈境河—里龍港河—照天港河)二期河道整治工程順利通過區級驗收。
走進古林鎮,記者被這里因地制宜深挖水文化、打造水景觀,形成水岸輝映的景色所驚艷。
在前虞村,照天港河穿村而過。河兩岸,一邊是白墻黛瓦的有著40多年歷史沿用至今的前虞糧站的座座倉儲用房,一邊是無垠的金色稻田;岸上,梅園石碼頭、原木護岸欄桿、木質休閑涼亭、石板小徑,原汁原味的前虞古村風貌得到保留。
在西洋港河流經的仲一村文化廣場,村民編織藺草的一組銅質雕塑生動地展現著村民編織白麻筋草的生活場景,“藺草編織”省級非遺技藝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
在寧波首批水環境示范村的西洋港村,西洋港河南北川流不息。河上,座座古橋靜立,涼亭廊橋穿插其間;岸邊,護岸松木樁綿延,石板游步道蜿蜒,清風徐來,令人心曠神怡。
記者了解到,在蜃蛟片區河道整治過程中,海曙區本著恢復和保持河流自然生態、提升鄉村形象等綜合功能的原則,充分依托水系沿線植物、交通條件,結合當地鄉土文化特色,將水利工程與古林藺草文化、農耕文化相融合,打造美麗水鄉景致,“我們保留了河道周邊古橋、古廟、古庵等古跡,同時對沿岸糧站、碼頭等歷史景觀修舊如舊,并采用松木樁護岸,新修廊橋和涼亭連接游步道,修建藺草文化小公園、小廣場和小景觀,展現了古林作為‘中國藺草之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古林鎮農辦副主任張巨良介紹。
除了沿岸美景,四通八達的水道、清澈透亮的河水同樣讓記者印象深刻。
西洋港河、照天港河等河流向北直通姚江,與浙東大運河相連,歷史上曾是繁忙的水上交通要道,同時也是重要的排洪通道,肩負著海曙平原排澇的重要責任。“在整治過程中,我們順應天然河道岸線走勢,宜彎則彎、宜寬則寬,曲直結合,最大程度保障河道水體通暢,并通過岸坡整治及岸坡防護等措施,在保證河道行洪排澇安全的前提下,著重改善水環境、水生態,凸顯鄉村美麗河道風景、提升形象。”海曙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古林鎮每年投入200萬元,引入第三方保潔公司,對河道實施每日10小時連續保潔,確保河道保潔全覆蓋,構建河道長效管護體系,同時在沿線村莊開展截污納管工程,改善河網水質,基本形成水流暢通、自然生態的河網體系。
至今海曙區已投入2800萬元,分兩期對蜃蛟片區河道進行整治,共整治河道中心線5.12公里、岸線10.8公里。“下步還將在保證河道行洪排澇安全的前提下,繼續提升水環境和水生態,留住江南好風光,為鄉村農旅結合產業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海曙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陳朝霞通訊員張昊樺厲迪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