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鄉村太美了。”國慶黃金周,桐廬鄉村游成為杭州旅游的一匹出圈“黑馬”,不僅僅是從上海、嘉興方向來的客人到桐廬“舍不得走”;連假日回鄉的人也找回了“鄉愁”:“居住環境、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不僅可以在稻田里摸螺絲、抓螃蟹,還可以走綠道、聽蛙鳴……”
這一切,離不開桐廬自2018起實施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下稱“全域整治”)。
“充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桐廬把‘全域整治’作為全域美麗的基礎、全業振興的動能、全民普惠的載體推動‘全域整治’由點到面、由表及里深入實施。”杭州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借力“全域整治”,桐廬畫好“山水畫”、念好“山水經”、唱好“山水戲”,打破對土地資源價值的傳統認知,打開鄉村地區“兩山”轉換新通道,推動基于土地民主自治共治,為桐廬打造新時代鄉村生活樣板地、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創造充沛動能。
畫好“山水畫”
全域美麗筑基底
國慶長假,來自上海的車女士與朋友自駕到桐廬百江鎮住了三天,“民宿門口就是稻田,田連著山,走著走著就上了綠道,像走在田園畫里一樣。”
讓車女士驚訝的是:“這邊的田地好像請人專門設計過一樣,一大片一大片的,色塊非常好看,隨手一拍就是風景大片。”
事實上,看上去“渾然天成”的鄉村圖畫,凝聚著桐廬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的“匠心”。
“我們在實施‘全域整治’過程中,一切圍繞‘風景’做文章,改田成景、改地成景、改徑連景,進一步扮靚桐廬鄉村旅游的封面。”桐廬縣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生態化、景觀化為標準進行土地整治,百江鎮聚焦拋荒地、低效地、閑置地,實施墾造水田項目700余畝,做到“改一塊田成一塊景”,改一片地形成農居新布局,并以田園綠道串聯村莊、果園、田園、溪流,優化村與村之間、景與景之間及重點區塊之間的路網布局,畫好鄉村“山水畫”。
在聯盟村榔樹下自然村,因為“全域整治”,一棵百年香樟樹“煥彩重生”,贏得村民“一片叫好”。
“以前,這棵百年老香樟被3幢上世紀80年代的破舊房屋團團遮擋住,周邊環境也臟亂得一塌糊涂。”村干部告訴記者,在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村里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對房屋進行了拆除,不僅打開了樹下的觀景平臺,還改建成了鄉村會客廳。“如今,村里的大小事,村民們都可在大樹下商量;外面的游客來到聯盟村,也可以通過這個展廳一覽我們村的前世今生。”
通過“四改四新”,百江鎮迎來蝶變新生,鄉村的整體風貌、人居環境、產業環境也得到了整體改善。
“以前我們這個村環境非常臟亂差,現在看著外圍的田整好了,內部的村居環境也發生了巨變。”村民告訴記者,如今,村道拓寬了、經年不用的閑置房拆除了,家家都在爭相打造美麗庭院,思考著用“綠水青山”撬動“金山銀山”。
念好“山水經” 全業振興匯動能
“你們這兒太好玩了,我已經自覺幫你們廣而告之到朋友圈了……”
每一天,聽著來自遠方客人的由衷贊嘆,桐廬榔樹下精品民宿“少東家”姜雷彬心里都美滋滋的。“多虧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我們村才變得這么美,我的父母在家門口也能安居樂業,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兩年前,出生于1989年的姜雷彬回到鎮里工作,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大學生村官”,他親眼見證了百江鎮在全面實施“全域整治”前后村里的變化,“以前村與村之間的路都很窄,村莊的衛生條件也很差,現在不僅村莊變美了,未來的規劃也是遠景可期。”
面對家鄉的“嬗變”,姜雷彬不僅心動,還積極行動起來。他說服父母,將家里的老房子拆除新建,并親手從圖紙開始,一磚一瓦打造了一幢3層樓的精品民宿。
“當時父母是不同意的,準備要用辛苦攢下的錢給我在城里買婚房。”姜雷彬告訴記者,一些村民在看到村莊環境的大變樣后,也有辦農家樂、開民宿的想法,“但大家都在觀望,我對全域這塊工作比較了解,也有信心,覺得理應給村民們帶個頭。”正是他對鄉村振興事業的一片熱忱,最終說服父母改變了主意。
如今,隨著姜雷彬一家的民宿開張,父母成為村里遠近聞名的“民宿老板”。在離他家不遠的前溪河道,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規劃中的龍鱗壩、蛇形壩、淡水金灘等生態修復節點均已落地,并串起了一條1.5公里的最美親水嬉水帶,成為當地一處“網紅打卡點”。在一家人的辛勤打理下,榔樹下精品民宿即使在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開業3個月的營收也已超過10萬元。
不僅僅是鄉村旅游美麗經濟,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還帶動了桐廬的規模農業發展和低效用地盤活,為當地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桐廬新合鄉,2018年以來,當地通過全域整治,開展高標準農田提升改造320畝、墾田造地500畝,在形成農田景觀集中連片格局的基礎上,對柴雅線沿線700畝農田進行了跨村統一流轉。
“通過農田流轉,我們招引了藝福堂茶葉公司,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收。”新合鄉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鄉4033.38畝耕地流轉率達85.3%,已有茶葉、香榧等塊狀種植園共4000余畝,農旅融合趨勢進一步顯現。
在盤活低效用地方面,“我們出臺了建設用地復墾盤活政策,盤活的指標,由縣里回購指標,并將回購資金從原先的45萬元/畝提高到80萬元/畝。”縣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這一激勵,桐廬近三年復墾盤活建設用地指標2800畝,不僅確保了新制造業“萬畝空間”落地,還推動了低小散企業騰退向重大產業平臺、小微園區集聚。
其中,新合鄉對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工業園區內企業實行騰退盤活、集聚發展、提質增效的改造措施。僅2019年,收儲13家162畝,其中30畝建設制鎖小微工業園,130余畝進行建設用地復墾,為本鄉農旅產業精準布局提供用地保障。新合鄉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預計制鎖小微園建成后,年均稅收可達600萬元以上,畝均稅收將由原先的7000元/畝提升至20萬元/畝。”
唱好“山水戲” 全民普惠新動能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是個系統工程,過程需全民參與,成果更要全民共享。”
懷著這一出發點,桐廬積極鼓勵村集體創新土地民主管理模式。
通過村里的“合意庭”民主議事平臺,桐廬合村鄉后溪村組建后溪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實現全體村民以“眾籌入股”模式,籌集資金152萬元,開發竹溪樂園項目,成功實現“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
“目前,在桐廬已經形成了‘斗笠議事’‘清風議事會’‘合意庭’等多個鄉村自治品牌,村民們通過這種方式,積極引導村民參與國土空間優化、土地資源整治、村莊生態修復等工作,進一步激活基層自治創新能力。”桐廬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桐廬通過推動社會治理促進集體經濟增收的行政村已達35個。“像合村鄉后溪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采用‘保底+利潤分紅’形式,每年保底30萬元,并按經營情況進行20%分紅。僅2018、2019年,后溪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萬元。”
除了直觀的“錢袋子”收益,村民的獲得感也與日俱增。
目前,桐廬結合空間規劃編制,與全縣鄉鎮(街道)共同開展“一村一梳理”,全面掌握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農村用地需求等情況,深挖土地空間潛力提質增效,實現縮減村莊用地、集聚產業平臺等。
“通過梳理,了解村里的資源家底與發展長短板,這使我們能更科學精準地用好‘全域整治’的收益。”桐廬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桐廬鎮、村兩級已通過全域項目獲取資金6.8億元,“我們將全縣50%以上的土地整理資金、20%以上的盤活用地指標,優先用于保障農村便道、公廁、小橋、停車場等公建配套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
比如,百江鎮聯盟村通過土地整治獲取的4000萬元資金用于建村道、小公園、鄉村會客廳等基礎設施;新合鄉整合涉農資金打造了4500米的鄉村農耕便道、15000米的茶鄉古道串聯各個村落。
針對村民建房指標落地難,結合全域整治,桐廬積極實施空心村整治和零星宅基地復墾集聚,已復墾宅基地1200畝,部分指標用于落實村民建房安置點21個,目前已建成4個杭派民居、12個富春民居,惠及村民357戶。
“通過‘全域整治’,我們累計復墾建設用地2800畝,產生的指標優先保障新興產業項目39個、農居點建設21個,村集體增收6.5億元。”縣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在充分享受到“全域整治”帶來的“利好”后,相關工程已實現鄉鎮街道全覆蓋、行政村覆蓋率72.9%,累計實施項目23個。
未來,桐廬將以“全域整治”為抓手,搶抓國土空間規劃、全域鄉村振興規劃編制試點機遇,推進“多規合一”,繪好發展藍圖,在破立結合重構鄉村“三生”空間的基礎上,持續扮靚美麗杭州的鄉村封面,打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助力桐廬全域富裕。
(記 者 劉園園通訊員 李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