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發展生態漁業,推廣水產養殖新模式,推動漁業轉型發展,“魚米之鄉”江蘇,如何在“長江禁漁”背景下,做到“禁得住”前提下“管得好”,讓漁業資源“穩得住”、漁民“能致富”?
在保證水產品總量前提下,江蘇大力推進實施池塘生態化改造,實施水產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創建一批國家級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區,推動江蘇水產健康養殖走在全面前列。
從“吃魚”到“吃好魚”
“‘魚米之鄉’江蘇,百姓餐桌上有魚蝦不再是難事,從注重數量增長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江蘇漁業要率先打造全國健康養殖先行區。”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張建軍說,漁業是江蘇農業重要的特色產業、富民產業,優質水產品的有效供給,事關全省老百姓“菜籃子”。
江蘇是全國唯一擁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產品品種豐富,市場供應充足,漁業一直是江蘇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江蘇的特色產業、致富產業、生態產業。“江蘇人均魚類消費量達到每年60公斤, 是全球水平的近3倍。2020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490萬噸,居全國第五;漁業經濟總產值3597億元,其中漁業產值1774億元,居全國第一;漁民人均純收入2.98萬元,居全國第一。江蘇水產養殖平均畝產值超過1.1萬元,比全國高4000元。江蘇淡水漁業產值30多年全國排名第一。按照江蘇規劃,到2025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900萬畝左右,水產品產量保持在480萬噸以上。
全省生態漁業發展有哪些重點方向?江蘇將進一步發揮江河湖海資源稟賦優勢,依托漁業科研推廣技術力量,推進水生態環境治理和漁業轉型升級,張建軍表示。
好水養好魚,從“吃魚”到“吃好魚”,關鍵是魚蝦要生長在無污染清潔的水中,池塘養殖是江蘇漁業生產的主要方式,也是水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保障。推進高標準魚池建設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如何加快推進高標準魚池建設,實施池塘生態化改造?
江蘇蘇南、蘇中、蘇北各地都在探索,涌現出多個適合本地池塘生態化示范區改造典型,高淳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表流濕地尾水凈化、蘇州吳中區東山漁業示范區人工濕地凈化、昆山市巴城鎮陽澄湖大閘蟹產業園養殖尾水三級凈化、江陰華西的“田—菜—漁”循環農業凈化等模式,為江蘇高標準魚池建設提供了成功經驗。
為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江蘇從試點到全面推廣,全面開展高標準魚池建設,強化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推動水產養殖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方向發展,全力構建生態環保、產業富民統籌協調的漁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倒逼”淘汰粗放養魚
在基本穩定水產養殖面積、保障養殖生產空間的基礎上,江蘇堅決壓減限養區、禁養區的水產養殖。加強綜合整治。制定出臺全國首個池塘養殖尾水排放強制性標準,在提升養殖尾水處理水平的同時,建立形成倒逼機制,逐步淘汰養殖密度高、尾水處理程度低的方式模式。
如何倒逼粗放養魚?經省政府批準發布的《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規定:新(改、擴)建的池塘養殖尾水排放于今年8月1日起實施,現有池塘養殖尾水排放自2023年6月1日起執行。“作為江蘇首個池塘養殖尾水排放強制性標準,該標準為江蘇推進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加強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提升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水平提供了強有力保障。”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良寶介紹,池塘養殖尾水排放將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從行業自律轉變為法規剛性約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二級巡視員錢夏夷強調,《標準》是經省政府批準后發布實施的強制性標準,違反強制性標準的,要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傳統池塘養殖模式養殖成本高、勞動強度大、魚病頻發、尾水污染,養殖單產、效益和環境已接近容量上限。”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總工程師張永江坦言,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建立生態高效養殖模式,實現高產優產、水資源循環使用和營養物質多級利用,同時,降低了對外部水源的依賴,實現“封閉式”養魚,減少病原入侵和傳播,確保了水質環境和養殖品種安全。由于養殖環境優良,漁藥使用量僅為傳統模式的10%。數據顯示,池塘工業化養殖顯著提高了水體產出率,比傳統池塘養殖效益增加了約60%。另外,單位養殖水面平均減少了一半以上勞動力。通過“一增一減”對比,池塘工業化養殖在提高池塘綜合生產能力方面的優勢明顯。而且,循環水養殖魚除比傳統池塘養殖魚口感好之外,出肉率也比傳統池塘養殖魚高11%。記者了解到,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揚中基地重點開展了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系統研究與示范,為循環水養殖推廣和示范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全省生態化改造70萬畝
“江蘇大力推廣工業化循環水養殖以來,不少養殖人找到了致富新路。”張永江介紹,江蘇漁業現代化、特色化發展成效顯著,已實施生態化改造高標準池塘70萬畝,建成8個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495個示范場。“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等水產品牌享譽海內外,全省特色水產養殖面積占比達80% ,特色水產養殖產值超1000億元。
池塘養殖是江蘇漁業生產的主要方式,也是江蘇水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保障,2020年全省池塘養殖面積520萬畝,池塘養殖產量287萬噸,均約占全省水產養殖面積和水產品產量的60%、全國池塘養殖面積和池塘養殖產量的11%,面積和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二、第三。
江蘇歷來重視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工作,近年來圍繞生態漁業建設目標,通過標準引領、試點推進、綜合施策,不斷加強部門協作,持續推進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制定標準。早在2011年,在全國率先出臺地方行業標準——《太湖流域池塘養殖水排放標準》,2018年又對該標準進行修訂,提高尾水排放要求。為進一步壓實養殖主體尾水治理主體責任,今年6月江蘇發布了池塘養殖尾水排放強制性標準,部分重點區域的排放要求全國最嚴。二是開展試點。2019年,江蘇率先在高淳、吳江、海安、泗洪等地開展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試點。2020年,以漁業園區、百畝以上連片池塘為重點,將試點范圍從太湖流域地區逐步向蘇中、蘇北推開。今年省級試點范圍已覆蓋全省水產養殖主產區。三是改造池塘。2019年以來,組織各地編制池塘生態化改造方案,加大省級財政扶持力度,大力實施池塘生態化改造。
目前,全省改造高標準生態化池塘70萬畝左右,蘇州池塘改造率達80%,太湖流域地區池塘養殖尾水治理成效得到“全國水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通報表揚,今年,兩次在全國會議上就相關工作進行了典型發言。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