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燜春筍是杭州的一道特色名菜,講究濃油赤醬,入口咸鮮香甜,但又不掩竹筍清新的本味。不過,很多人有這個疑惑:12月大冬天就能吃到的筍,怎么要叫“春筍”?
在幾十年前,春筍的確是要到每年3月底至4月初才會上市。所謂“春雷一聲響,竹筍往上長”,所以叫雷竹。而自從上世紀90年代臨安筍農發明了礱糠、秕谷覆蓋技術,讓雷筍“早產、多產”,才讓我們能夠吃到越來越早的春筍。
雷竹產業也在臨安迅速發展起來,成為繼山核桃之后的第二棵“搖錢樹”。2021年,僅太湖源鎮就年產筍46322噸,產值3.01億元,雷竹筍收入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臨安也有了“江南最大菜竹園”的美譽。
20倍的效益差距
杭州市臨安區太湖源鎮橫徐村村民邵觀夫,是雷竹筍大戶,也是技術高手,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林業科技示范戶。從1989年第一天種筍算起,44年積累的豐富經驗令他充滿自信。“只要掌握技術,天下沒有難種的雷竹。”
走在邵觀夫的竹林地,只見滿片滿片都是郁郁蔥蔥的竹子。一根根竹子從干到葉都是翠綠鮮嫩的。竹林的空地上則是一層厚厚的礱糠,踩在上面軟軟的,就好像厚地毯一樣。低頭查看,哪里的“厚地毯”微微隆起,一鏟子下去,保準起出一顆白嫩新鮮的春筍。
說起成功經驗,邵觀夫概括為6句話。“零度七天蓋被子,及時添加表層土;竹田落差好透水,合理施肥營養足;及時掌握病蟲害,淘老養新竹林壯。”
原來雷竹既喜水又怕水,在梅雨季節要清溝排水,在旱季要灌水確保水分充足。仔細一看,雷竹田的田溝真要比菜地高不少,有的田塊之間還有高低差。作為提產增收關鍵的“礱糠、秕谷覆蓋技術”,最佳時機是“連續7天氣溫零下”,早了會晤死竹子,晚了就耽誤了產量。
邵觀夫今年63歲了,竹林的面積沒有年輕時候種得大,但也有20畝,每年可以為他帶來20多萬的毛收入。這些竹林,既有采用覆蓋技術的,也有自然出筍的,它們之間的產值差距說起來嚇人。“覆蓋筍畝產年收3萬,自然筍畝產年收1500元,足足20倍。”
覆蓋筍從12月下旬到來年3月下旬都會生長,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在冬天就吃到春筍了。自然筍一般在每年4月初集中大量生長,這段時間筍農要從早到晚挖筍,特別辛苦。
“一個收益高,每天挖半天,一個賣得便宜,從白挖到黑。你說覆蓋技術要緊不要緊?”
“天目水果筍”再提效
去年開始,太湖源鎮在全鎮推廣“天目水果筍”。
這種筍甘甜爽脆、沒有澀味,老頭和嫩尖一樣鮮,產量比普通春筍高30%-50%,售價提高10%-20%,平均每畝可以為筍農增收5000元左右。對消費者來說也更實惠,因為要丟掉的老頭更少,可食用部分增加了三成。
“天目水果筍”最早是由浙江聚賢盛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培育出來的。該公司總經理林漢良介紹,從2005年開始他們就在探索復壯竹林、改良竹筍品質的方法。
“通過對退化竹林實施‘一地一測、一地一策’的測土配方改造,讓退化的竹林恢復肥力和生機,并引育優質雷筍,施以獨家配制的混合有機肥,成功培育出‘天目水果筍’。”通過盒馬生鮮等高端平臺,水果筍最貴能賣到每斤40余元。同時收購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實打實的收益讓許多筍農嘗到甜頭。
太湖源鎮副鎮長曹迅介紹,如今太湖源鎮16個行政村相繼成立了水果筍專業合作社,同時場景可視化的“云中心”、土壤大數據“云基地”、多元化渠道“云銷售”、全產業鏈條“云溯源”、土網紅人才“云培訓”五朵數字云正逐步完善,通過對竹筍產業數字賦能,帶動當地筍農奔向共同富裕。
(商報記者 張凡 通訊員 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