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是革命老區,也是旅游界“明星”。
100余年前,開國元帥賀龍從“兩把菜刀鬧革命”開始,走上漫漫革命路;80多年前,桑植、大庸(今永定區)成為湘鄂邊、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地;88年前,桑植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
4月18日至19日,記者走進張家界市永定區和桑植縣,感受革命老區之變。
紅為底,形成旅游大格局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在“爬雪山、過草地、飛奪瀘定橋”等長征體驗項目的帶動下,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的紅軍體驗園小有熱度。“感悟長征精神,體驗長征艱辛。”帶著一家老小前來體驗的市民皮先生說,紅軍體驗園既滿足家人踏青的愿望,也能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更讓他欣慰的是,曾經交通不便的桑植,紅色旅游資源串珠成線,形成區域內10分鐘紅色旅游圈。
桑植的紅色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劉家坪白族鄉和洪家關白族鄉。近些年,隨著該縣旅游資源“大動脈”劉洪公路開通,兩地從昔日的30分鐘車程縮短至如今的10多分鐘。路好了,游客來了,串起來的紅色景點紅了,新建的紅色旅游項目也多了。
“劉家坪主打長征小鎮,洪家關則以文旅小鎮為主。”桑植縣文旅部門負責人谷和囤說,劉家坪與洪家關既“抱團”,又尋找差異化發展,當前,洪家關旅游區正爭創國家5A級景區,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也在創建和申報。
交通通了,全市旅游發展的“大格局”,也得融進去。2016年,張家界開發西線旅游,“劉洪”被納入其中,與東線張家界大峽谷景區等遙相呼應,形成張家界全域旅游發展大格局。
該縣實施“紅色+”發展模式,進一步帶動生態游、鄉村游和民俗游,促進全縣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目前,紅色旅游元素已融入到桑植縣的各行各業——
“紅色+農業”,桑植白茶、蜂蜜等旅游特色商品拓寬市場渠道,產銷兩旺;
“紅色+生態”,生態康養、生態觀光、生態度假產業發展迅速,頤園國際生態康養中心、鳥兒嶺康旅小鎮等鄉村旅游項目建設快速推進;
“紅色+商貿”,紅色文創產品、紅色旅游餐飲等服務業別開生面。
綠依舊,長出億元大產業
暮春時節,永定區橋頭鄉熊家邏村天門郡莓茶白馬山主題公園,綠意盎然的山崗上遍布著無數茶農的身影。
“切莫小看這片綠葉,它可厲害了。”相談間,張家界天門郡莓茶品牌創始人劉超滿臉笑意。原來,這片被稱為“土家神茶”的綠葉不同于一般的茶葉,它不僅有入口回甘的獨特口感,還有增強人體抵抗力、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的保健功能。
令劉超驕傲的是,這個5000畝莓茶園是全省莓茶行業第一個“省級示范園”,不僅給熊家邏村村集體經濟每年帶來17余萬元收入,還讓村民人均年純收入提升至1.5萬元。
張家界是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擁有多張生態“燙金”名片。擁有如此優良的生態環境,永定區被譽為“中國莓茶之鄉”。如今,這片小小的莓茶葉子長成了億元產業,去年,該區莓茶種植面積達13萬畝,產值22億元。
芳香撲鼻的還有桑植白茶。
“地是刮金板,山是萬寶山,樹是搖錢樹,人是活神仙……”當前,趁著晴好天氣,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銀杏塔村的茶農忙著采茶。歇息時,茶農還不忘“吆喝”幾句桑植民歌。
桑植白茶的起點得從2017年說起。當年,當地引進湖南省茶葉龍頭企業湘豐茶業入駐,隨即進行“桑植白茶”產業研發、銷售渠道開拓和品牌推廣。2019年,桑植對白茶產業加大資金與科技力量投入,桑植白茶從2012年的2萬畝發展到近8萬畝,年產值3.54億元。
多姿彩,群眾生活底氣足
在桑植縣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桑瑞家園,居民在粽葉的清香中開啟了新的一天。
小區樓下的康華粽葉扶貧車間,90多名工人正嫻熟地挑選、捆扎粽葉。“沒想到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就干得如此省心,我哪能不知足?”她是車間負責人谷金麗,由于工作干得好,從收貨員直接被提拔為管理人員,聊起這份工作,谷金麗滿臉驕傲。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當地政府為安置點引進粽葉、雪蓮果、電子配件、藤椅加工等扶貧工廠,直接受益104人;開設“四點半課堂”,為轄區內105名孩童提供課后輔導;設立便民服務中心,發布招聘信息,舉辦廚藝、種植、養殖、建筑等實用技術培訓,幫助小區340余人外出務工。
“上樓住新房,下樓有活干;黨的政策好,脫貧奔小康……”下班后,搬遷戶劉菊絨花了不到2分鐘的時間,從樓下的車間走回樓上的家。
下班時間到了,白馬山莓茶基地的員工劉團結卻沒有急著下班。余暉之下,他還在茶園徜徉。
“我是小組長,要對自己承包的茶園負責。”瞅著眼前的茶園,劉團結介紹,基地的5000畝莓茶被分為5個片區,每個片區由1名組長承包管理。作為小組長,劉團結必須提前計算好需要的采摘人工、施肥培管時間等,還得以嚴格的標準落實制茶工序,“想要茶葉高價收購,各個環節必須親自把關。”劉團結說。
光在莓茶基地上班,劉團結就有近10萬元的年收入。他小洋樓蓋了,車買了,光伏發電也搞起來了,談及如此幸福的生活,劉團結的笑聲久久回蕩在蒼莽群山之中。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上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