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渡過難關,更好地堅持下來,并且實現更好的發展,幾乎是所有企業最關心的現實問題。企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和活力源泉,幫助企業,既是實現企業穩定發展的關鍵,也是穩定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由此而言,千方百計助企紓困,于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湖南省統計局日前通報的全省經濟形勢來看,一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1058.16億元,同比增長6%。這份迎難而上、彌足珍貴的成績單,生動映照出我省市場主體的拼搏和頑強。但不容忽視的是,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疫情多點散發,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市場主體面臨的困難增加。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市場主體表現出的堅強韌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夾縫中求生存”的不易。眼下,餐飲、零售、旅游、交通運輸業等服務業企業面臨的壓力尤其巨大,穩住市場主體迫在眉睫。
加大企業幫扶力度,加快解決“燃眉之急”。針對經濟一線面臨的切實問題,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為企業爬坡助力。比如,將中小微企業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返還比例從60%最高提至90%;疫情中高風險地區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6個月租金……除了中央層面,地方政府出臺的一攬子紓困政策,也讓人眼前一亮。近日,湖南提出五大方面36條舉措為服務業紓困解難;長沙出臺29條政策降成本、增活力、優環境……可以看到,這些措施的相繼出臺,增強了市場主體應對困難的底氣,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積蓄了能量。
讓企業少一些壓力、多幾分底氣,助企紓困,是一場切實管用的“及時雨”。據中國經濟網報道,截至2021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已突破1.5億戶,其中個體工商戶達到1.03億戶。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數量多、牽涉面廣,降成本既要注重普惠性,更要聚焦問題、靶向施策。長沙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減征服務業、旅游業等行業的“六稅兩費”;在企業呼聲較高的水電氣成本方面,協調爭取到3至5月的欠費不停供、不斷供。從中小企業發展的現實難題著眼,項項有針對、招招紓痛點地作出政策安排,提振的是市場的信心,溫暖的是市場參與者的內心。
政策制定到了企業的“心坎”里,還要確保各項助企紓困的措施盡快到達企業的身上。讓各項具體政策充分發揮助企紓困的實際效果,必須以“釘釘子”的精神,從上到下持續發力,聽得見落的聲音、摸得著落的成果。如此,才能讓文件上的助企舉措轉化為企業感受的“真真切切”。
(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曹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