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閱讀神器”到“泡面神器”再到“神器告別神州”,亞馬遜電子閱讀器Kindle及其電子書業務,要徹底告別中國了。
6月2日,亞馬遜中國發布關于Kindle中國電子書店運營調整通知:將于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此后用戶將不能再購買新電子書,但已購的電子書下載后可繼續閱讀。
伴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數字出版產業也逐漸興盛。電子化閱讀是一個大趨勢,利用智能手機或閱讀器閱讀電子書,已經越來越普遍。電子書的閱讀習慣不斷得以鞏固,市場需求也日益擴大;當當云閱讀、微信讀書等等,都普遍受到歡迎。
實體書有實體書的味道,電子書有電子書的便捷。調查顯示,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6本,而電子書閱讀量為3.30本,后者直逼前者;最近一年里,浙江省大學生紙質圖書人均閱讀量為8.48本,而電子書為13.50本,后者超過了前者。網絡化、電子化閱讀的勃興,是公眾閱讀習慣發生巨變的明證。
亞馬遜在中國的足跡,始于18年前。作為一位寫作者,我本人是亞馬遜電子書的老客戶,盡管也用其他電子書,但主要是使用亞馬遜,已經習慣成自然;不僅每年要購買大量電子書,而且還是其包月服務的會員,每月自動付費12元。同時,我也是亞馬遜電子書的內容提供者,先后有7本書上了亞馬遜電子書;我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人物隨筆集《太陽底下是土地》,如今在亞馬遜電子書店上仍然有售。
而所謂“泡面神器”,是指Kindle閱讀器壓在泡面盒子上,輕重大小恰到好處,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最喜歡順手這么干。其實亞馬遜的電子書不僅可以在閱讀器上閱讀,也可以在手機上通過客戶端來閱讀。而對于寫作者,因為可以隨時搜索與拷貝,引用非常方便,所以電子書是一個巨大的寫作資料庫。
早在2016年,我國就已成為亞馬遜在全球Kindle設備銷售的第一大市場。但是近年來境況越來越不好,尤其是新冠疫情持續的這幾年,亞馬遜業績受到了很大沖擊。與此同時,當當、京東、掌閱、閱文、文石等多個國內品牌,也陸續推出自有電子書閱讀器產品,競爭日益加劇。京東劉強東較早就預言kindle在中國“絕對無法取得成功”,背后有盜版、知識產權受侵犯等原因。當然,從最宏觀的層面來講,我們愛閱讀者還是偏少。
廣義的數字化閱讀,也包括網絡平臺的知識汲取。比如浙江大學“智慧古籍平臺”,借鑒知識圖譜理念,綜合運用大數據技術,將中國古典文獻圖譜化、智能化,從而打造了一個非一般的大數據平臺,集瀏覽、查詢、研究于一體,熔審美閱讀、知識學習、場景體驗于一爐。
閱讀,是世上最簡單的修行;形成閱讀習慣,必將一生相隨。而電子書的閱讀,讓這樣的“修行”與“相隨”變得更簡單、更方便。亞馬遜電子書即將停運,這當然是個很大的遺憾,但電子書是永遠存在的;說不定將來的哪一天,亞馬遜電子書宣告“我又回來了”。
閱讀者可以孤獨,但一定不會寂寞。在“輕閱讀”時代,可以預見,電子書必將能夠強勁助力數字經濟、數字文化的發展;而閱讀電子書,必然會成為每個人越來越習慣的“慣習”。
(徐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