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伊始,萬象更新。日前,臨平區“兩會”(杭州市臨平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杭州市臨平區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勝利閉幕。
2021年,是杭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優化調整后,臨平區的開局之年。一年來,臨平區緊緊圍繞“數智臨平·品質城區”戰略定位,調結構、促轉型,重品質、促提升,補短板、促均衡,抓重點、促改革,經濟社會呈良好發展態勢。
統計顯示,2021年臨平地區生產總值940.09億元,增長10.6%;完成財政總收入247.1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1.3億元,分別增長37.9%、35.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9%。臨平區提交出一份喜人的年度工作成績單。
2022年,是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深入推進之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杭州亞運會舉辦之年。設區第二年,迎來高質量發展新機遇,臨平區將圍繞“抓產業創新、重招商項目、提城市品質、以民生為本”四大方向,擘畫共同富裕建設新局面。
憶往昔 設區元年勢頭足
北京冬奧會激戰正酣,中國健兒奔襲在凜冽冰場,飛馳于高山雪道,爭金奪銀,競出風流。臨平市民在觀賞中國健兒精彩賽事的時候,內心喜悅是雙倍的。因為來自臨平區的迪尚集團和臻元箱包,分別制造了中國體育代表團開幕式出場戰袍“中國紅”大衣和奧運箱包。
中國健兒奧運裝備“臨平造”,展示了臨平區深厚的制造業“家底”。2021年,兩家企業所在的臨平新城入選首批省級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臨平區國家級經開區——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則多點開花,西奧電梯“未來工廠”被認定為2021年浙江省“未來工廠”、春風動力列入市“鏈主工廠”、老板電器產值破百億,整個經開區工業經濟規模突破千億。
然而,制造業一騎絕塵并不是臨平區產業發展的最終目標。2021年,臨平區不斷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以“雙輪”驅動持續增強發展動能。一年間,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浙江分院、中國服裝科創研究院、浙大高端裝備研究院、浙大基礎醫學創新研究院、工信部服務型制造研究院投入運營,算力小鎮正式開園,簽約入駐聯芯通、地衛二等項目32個,符合國家戰略方向的“硬科技”在臨平區次第生花。
值得一提的是,為支撐智能制造和數字經濟更好、更快發展,臨平區還統籌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科創城“一園一城”開發建設,為“雙輪”驅動貢獻科創力量。同時,通過出臺人才新政20條、成立全國首個未來智造工程師聯盟,引進國家級領軍人才21名,自主培育市級及以上海內外高層次人才7名,新增高技能人才2613名、高校畢業生2.33萬名,集聚工程師人才4720名,以開放、合作、共贏的心態,為臨平產業發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動力。
“我們公司有兩百名員工申請留臨過年紅包,提交申請后當天基本上就收到1000元補貼。”杭州西奧電梯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王俊超說,這得益于臨平區企業服務中心的運行。今年春節,因爆發疫情,很多企業員工選擇留臨過年,通過企業服務平臺線上申請留臨紅包,當天就到賬。截至目前,該平臺共為567家企業、12133名員工線上兌付補貼1213.3萬元。
2021年10月,臨平區建立了全省首個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企業服務中心。該中心線下布局“四區一中心”的實體化辦事大廳,線上構建“一中心三平臺八模塊”的立體交互式企業服務平臺,形成一端集成的整體智治企業服務體系。臨平區企業服務平臺上線以來,從“審批多頭辦理”到“一體審批”,從“多套系統并存”到“一網流轉”,如今,臨平區90%以上非涉密事項已實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2021年,臨平區通過全面開展數字化改革,并以其撬動各領域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隨著數智臨平治理端總門戶及五大系統門戶建成發布、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上線運行、“時尚E家”和地下管網數字化生態系統等落地應用,具有臨平特色的政府數字化轉型體系雛形顯現。
從冬奧裝備“臨平造”,看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從企業留臨紅包當天到賬,看臨平營商環境變化。窺斑見豹,設區元年的臨平區為經濟社會發展夯實基礎,勢頭十足。
暢未來 推進之年顯擔當
2022年,是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深入推進之年,臨平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什么?臨平區區長施華淼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2022年臨平區將努力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力爭突破1000億元。
產業強則臨平興。新一年,臨平區將聚焦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時尚產業三大主導產業,深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推進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擴大工業互聯網產業先發優勢,提升supET基礎平臺能級,新增省級創建平臺2家以上,應用企業累計達到800家;力爭新增省市級“未來工廠”培育企業10家以上,努力搶占以算力為基礎的芯片設計、人工智能產業賽道,不斷提升產業能級。
平臺建設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新一年,臨平區國家級經開區將錨定“未來智造高地”目標,持續做強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兩大優勢產業,提升家紡時尚產業能級,加快推進新西奧、百誠醫藥等項目建設,力爭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300億元,向國家級開發區“第一梯隊”不斷奮進。臨平新城將聯動錢江新城二期、下沙大學城等高能級平臺,著力打造產城人融合的杭州城東中央活動區。大運河科創城將啟動塘棲AB島、孵化器先行區建設,積極對接浙大等高校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努力成為城西科創大走廊東部增長極。
招商引資是“生命線工程”、“一把手工程”。新一年,臨平區將謀深謀細招引賽道、盯引目標,編制招商地圖和項目清單。通過大力招引頭部企業、總部企業、鏈主企業,全年集中簽約重大產業項目100個以上,引進億元以上項目50個、10億元以上項目10個。同時,臨平區將繼續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努力攻堅項目落地,確保“152”項目開工率達到100%。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本松新材料、貝達夢工場等項目建設。
辦好亞運會,提升一座城。新一年,臨平區將堅持品質為要,深化“‘迎亞運’城市環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長效管理工作,開展“迎亞運”兩路兩側“三化一平”專項整治行動,提升發展迎賓路——荷禹路城市發展軸,完成亞運場館周邊環境提升、星光街綜合整治等項目建設,推進鼎湖、海珀等未來社區建設,形成可復制可持續的未來社區建設模式,以辦好亞運迎接發展新機,扮“靚”城市。
城市有顏值,更要有速度。新一年,臨平區將深入實施交通強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構建“四橫四縱”快速路網體系,確保東湖、望梅、320國道快速路二期及滬杭高速臨平段改建工程建成通車;保障運河二通道建成通航,完善沿岸規劃布局;加快謀劃滬乍杭鐵路與臨平北站建設,積極爭取杭州地鐵四期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布局,實現與杭州核心城區及周邊路網無縫銜接。
臨平區還將深化大運河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推進良渚文化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建設,打響“運河南源·精彩臨平”“宋韻臨平·文脈傳承”品牌,做強做優文化產業,重點推進大運河文創園、瓷文化創意基地、數字文化IP產研中心等項目,以文化浸潤塑造城市獨特的精神氣質。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未來鄉村5個、市級特色村2個,讓鄉村成為品質之城的廣袤天空。
重民生 品質之區暖人心
城鎮新增就業5.55萬人,建成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14家,為困難群眾發放各類救助資金4500萬元,回遷安置2933戶,竣工投用學校16個、新增學位6870個,新增嬰幼兒照護服務社區成長驛站18家,新增綠道12.6公里……統計顯示,2021年臨平區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比重達72.2%,各項民生實事落地推進。
一點一滴的改變,是臨平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的決心。2月14日下午,臨平區2022年十大民生實事項目已票選出爐,以市民關心的關鍵小事,為高水平建設“數智臨平·品質城區”做注腳,臨平區在行動。
(記者 涂玥 胡倩 通訊員 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