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一個多水城市,水質監測任務十分繁重。以前,由于人工監測、分析速度有限,杭州環境監測人度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
如今,杭州水質監測智能化,業內稱之為杭州“生態環境監測AI人工智能實驗室”,已入選國家試點項目。系統自動操作實現批量化水質監測,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已應用到了亞運場館周邊的生態環境監測中。
作為環境管理的“耳目”、環境預警的“前哨”、突發事件的“尖兵”,十年來,杭州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勇于創新引領、力求塑造變革、堅持數字賦能,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進展。
與此同時,近十年,杭州全市未發生較大級別以上突發環境事件,牢牢守住了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環境監測建設成效顯著
藍天碧水才是美麗城市。市生態環境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十年間,杭州的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2021年,杭州市PM2.5年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70微克/立方米下降60.0%,“十三五”以來,已實現“六連降”。大氣預測預報從無到有,從3天到7天,等級精準度從55%到86% 。2021年,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和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達到雙100%,“十三五”以來雙雙實現“六連升”,完成消除劣Ⅴ類水質斷面的目標。
如此成效,都離不開環境監測部門的“加持”。十年間,杭州建設完成“天羅地網”大氣復合污染監測網絡、顆粒物激光雷達監測網絡和光化學污染監測網絡,市控以上地表水水質監測斷面從47個增加到95個,開展污染源監測的排污單位由453家增至1751家,土壤、地下水、生態、衛星遙感等監測能力不斷加強,基本實現了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監測全覆蓋。
設備升級迭代帶動服務質量提升
如今,臨安區青山湖配置了水質自動監測站。它會對藻類不同水深的分布情況進行自動監測,并給當地的生態環境部門提供詳細的監測數據。
儀器設備的精準、高效直接推動著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的發展。十年來,杭州生態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的升級迭代可謂日新月異,逐步建立完善污染執法監測、環境污染成因解析、環境風險應急預警、突發環境應急監測等監測業務體系,通過雷達走航等方式及時發布預報預警,為管理部門精準施策提供科學支撐。
十年間,杭州已建立市、縣兩級流域聯合應急監測機制,配備顆粒物走航監測車、無人船、無人機等設備,具備多參數氣體、多參數水質、土壤(固廢)重金屬、藻類等多種應急儀器,圓滿完成G20杭州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重大活動保障工作。先試先行開展國家“碳監測試點”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數據支持和輔助決策作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杭州正在按照“省內一流、國內領先”的建設目標定位,著力推進杭州生態監測業務用房項目建設,計劃2023年建成投用,屆時將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環境應急監測保障能力,優化環境監測管理服務水平。
突發環境事件均科學妥善處置
一旦遇到突發環境事件怎么辦?應對全市突發環境應急事件,杭州一直有充足的準備。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突發環境應急響應數量總體呈下降趨勢,由每年突發環境應急響應20多起下降到2021年11起,降幅達45%以上。近十年,全市未發生較大級別以上突發環境事件。近五年,一般級別突發環境事件年平均少于1起,全市已連續18個月未發生突發環境事件。
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他們平時堅持“有事沒事當有事準備、大事小事當大事對待”,強化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全時段值守,強化監管的原則,將事故隱患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降低突發事件對環境的影響。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落實“五個第一時間”(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第一時間開展監測、第一時間發布信息、第一時間組織調查)。
當然,遇事也不推諉,堅持“三個不放過”,明確事件原因沒有查清不放過,事件責任者沒有嚴肅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近年來,市生態環境局對臨平區博陸生物化工倉庫火災等事故開展環境損害評估,肇事單位按照損害評估結果賠償生態損失。
(記者 任彥 史潔 通訊員 陳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