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華林證券、南京證券相繼過會,A股上市券商數量即將超過30家。而隨著昨日中信建投順利過會,第11家“A+H”券商也即將誕生。數據顯示,中信建投的多項財務指標均排在全行業前十名之內,也是綜合實力前十名的券商中唯一一家沒有在A股上市的公司。其成功上市后,證券業前十名公司將齊聚A股市場。
據記者統計,中信建投過會后,排隊等待IPO的券商就只剩下天風證券、國聯證券、中泰證券、長城證券、紅塔證券這5家。目前,紅塔證券和中泰證券的審核狀態處于已反饋階段,而天風證券、國聯證券和長城證券的審核狀態均為預先披露更新。
中信建投將發行不超過4億股
昨日,中信建投順利過會,擬發行不超過4億股A股。由于該公司2016年H股就已成功發行,中信建投A股上市后將成為第11只“A+H”券商。
翻看中信建投的上市歷程可以發現,其A股上市的速度領先于絕大多數券商。2017年6月30日,證監會受理了中信建投證券A股IPO申請,并于2018年1月24日給出了反饋意見。而在2018年1月29日,中信建投就已更新了招股說明書申報稿。從獲得證監會受理到過會,中信建投用時僅9個月。
中信建投證券成立于2005年,2016年12月份于香港聯交所上市,面對全球發售11.3億股H股。其中,0.96億股面向香港投資者發售,10.34億股面向國際投資者發售。值得關注的是,中信建投向香港聯交所遞交申請到上市也僅用了兩個半月的時間。
資料顯示,中信建投證券的主營業務分為四個板塊,包括投資銀行業務、財富管理業務、交易及機構客戶服務以及投資管理業務。報告期內,其財富管理收入占比最高,其次為投資銀行業務。
業績方面,中信建投的營業收入從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分別為85.87億元、190.11億元、132.59億元和51.25億元,同期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33.98億元、86.52億元、53.13億元和18.86億元。其2016年年度營業收入在當年國內前十大證券公司中排第五位,僅次于中信證券(19.160,-0.05,-0.26%)、國泰君安(17.350,0.16,0.93%)、廣發證券(16.610,0.14,0.85%)與國信證券(10.930,0.12,1.11%)。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中信建投的多項財務指標都能排在全行業前十名之內,投行業務的優勢比較明顯。而中信建投也是綜合實力前十名的券商中唯一一家沒有在A股上市的公司,在該公司登陸A股后,證券業前十名公司將齊聚A股市場。
“A+H”上市漸成大券商標配
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由于此前華林證券和南京證券已經相繼過會,此次中信建投過會后,排隊等待IPO的券商就只剩下天風證券、國聯證券、中泰證券、長城證券、紅塔證券5家。目前,紅塔證券和中泰證券的審核狀態處于已反饋階段,而天風證券、國聯證券和長城證券的審核狀態均為預先披露更新。
其中,國聯證券與中信建投情況類似,也是先登錄港股市場,再尋求A股上市。此外,采取先H股后A股的上市順序的成功案例還有中原證券(6.270,0.05,0.80%)(港股上市名稱為中州證券)、中國銀河(10.340,0.11,1.08%)等券商。不過,由于港股估值偏低,而A股素有“新股不敗”的神話,中原證券和中國銀河A股上市后其AH股溢價率就迅速超越其他幾家“A+H”券商。
截至目前,“A+H”券商一共有10只,分別是中信證券、海通證券(11.760,0.09,0.77%)、國泰君安、中國銀河、中原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17.960,0.09,0.50%)、東方證券(12.490,0.13,1.05%)、光大證券(12.580,0.10,0.80%)和招商證券(17.380,-0.09,-0.52%)。其中,除了中原證券規模較小外,其余9家券商均為中、大市值的券商,“A+H”上市已經成為各大券商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