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海通證券(11.700,0.03,0.26%)公告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約16.18億股A股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200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所募集資金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資本金,具體項目包括投入不超過100億元發展資本中介業務,投入不超過40億元擴大FICC投資規模,增厚公司流動性,以及同樣投入不超過40億元增資境內外子公司,和投入不超過10億元用于信息系統建設和其他營運資金。
在2017年至今的券商行業定增中,海通證券本次定增預案的金額僅次于華泰證券(19.010,-0.15,-0.78%)的255.1億元。今年除了借殼上市的增發案例,上市公司還沒有出現超過200億元的定增募資規模。
海通證券上一次定增是在2007年11月,當時募集資金約260億元,但是所募資金隨后多數都在銀行里“睡覺”,2007年到2009年底,海通證券只使用了了約12億元資金,260億元資金絕大部分仍然閑置。直到2010年,海通證券才開始使用這筆募資,但其盈利能力等各項財務指標沒有得到明顯的提升。
隨后海通證券又開始了H股上市融資,2012在香港上市發股募資156.77億港元,2014公司還在定向增發H股募資299.43億港元。
參與海通證券港股募資的機構與股民處于浮虧。海通證券在2015年4月9日創下最高價27.90港元,與今年股價最低點3月26日的10.28港元相比,H股市值蒸發600.77億港元。 而5月3日收盤海通證券H股的流通市值也只有360.73億港元,遠低于兩輪募資資金總額。
海通證券近三年留給A股股民虧損的慘痛。海通證券在2015年4月23日創下最高價31.66元,與今年股價最低點4月20日的11.07元計算,A股市值在三年內最多蒸發了1665.73億元。
除了頻繁融資抽血、股票回報率低外,海通證券還曾因推出216億的回購計劃又終止而備受詬病。
2015年7月8日,海通證券披露回購股份預案,擬采用集中競價交易、大宗交易或其他監管允許的方式回購公司A股或H股股份,預計可回購股份不超過11.5億股,回購A股股份的價格為不超過18.80元/股。預計回購的資金總額不超過216億元,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資金。
2015年11月2日,海通證券稱債券持有人會議上,未能就《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擬進行部分A股或H股股份的回購》的議案形成有效決議,決定終止回購計劃。
然而在最初的公告中,該方案實施的先決條件非常簡單,“尚需經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并報中國證監會備案無異議方可實施。”,并不需要經過債權人會議決議。
回購計劃出爾反爾,海通證券不僅沒有在二級市場上給中小股東投資回報,更是只把資本市場當做融資抽血的工具而已。海通證券在股市大跌時,傷害了機構與股民的感情,如今又有何面目從股市募資2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