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農科技(22.630,-0.30,-1.31%)2017年年報中,銷量下滑而營收大增、年末凈利潤突增、銷售費用大漲理由矛盾等離奇現象屢屢出現,但這些沒有逃過監管的“火眼金睛”。
銷量下滑卻營收大增
國農科技2017年年報披露,去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9億元,同比下降51.82%。其中,生物醫藥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28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92.13%,同比上漲159.74%。
在2016年底退出房地產行業后,國農科技的主要經營業務為生物醫藥業務。公司2017年年報顯示,相較于上一年度,國農科技在生物醫藥產品銷售量同比下滑0.76%的同時,生產量和庫存量均大幅增加,分別同比增長23.22%和368.83%。
一方面是銷售量下滑,另一方面銷售收入卻大增1倍以上,這引起了深交所方面的關注。對此,問詢函要求公司結合所處行業特點、核心產品的銷售單價、銷售量及市場占有率變動情況,說明公司生物醫藥業務在銷售量減少的情形下營業收入大幅增加的原因。
與此同時,國農科技年報披露,公司生物醫藥業務的毛利率為62.63%,同比增加46.67%。深交所要求公司結合核心產品的毛利率水平,并對比同行業可比公司情況,說明公司生物醫藥業務的毛利率大幅增加的具體原因。
引發深交所關注的還有,國農科技在去年前三季度均發生虧損的背景下,第四季度業績突然增加。
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分別虧損117.80萬元、259.41萬元和166.22萬元,但在第四季度突然盈利1400萬元,一舉實現年內“扭虧為盈”。
深交所就此要求公司,結合所處行業特點、客戶群體變化、各季度經營環境和經營狀況是否發生重大變化等因素,說明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大幅增加,以及凈利潤和扣非后凈利潤轉負為正的原因。
此外,國農科技旗下全資子公司持有火舞軟件的股權,持股比例由去年初的15%增持到20.17%,會計核算由成本法轉變為權益法,并產生投資收益1385.26萬元。
深交所要求公司結合投資目的以及對火舞軟件經營管理的影響程度,詳細說明會計處理的原因及規則依據,并請年審會計師核查并發表明確意見。
銷售費用暴增理由存疑
國農科技年報披露,去年,公司銷售費用為7438.27萬元,同比上漲518.76%。同時,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分別為1487.73萬元和-129.17萬元,分別同比下降45.56%和149.55%。
針對相關費用的大幅變化,國農科技在年報中解釋稱,上述費用大幅變動的原因系2016年底處置子公司江蘇國農置業有限公司,當年發生了較大的市場推廣費用、經營管理費用及融資費用,而2017年無房地產業務。
不過,年報“銷售費用”項下卻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市場推廣及代理服務費高達7235.08萬元,同比上漲667.89%。
既然2017年已經沒有房地產業務,銷售費用為何仍然暴漲?上述理由是否矛盾?深交所要求公司作出解釋,進一步說明其中原因以及2017年市場推廣及代理服務費涉及的具體銷售事項及構成。
在應收賬款方面,深交所關注到,公司去年應收賬款余額為945.67萬元,同比增加454.25%,遠超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同比159.74%的增速,因此要求國農科技就是否存在期后銷貨退回的情形等作出說明。
同時,公司去年前五名客戶的應收款合計占期末應收賬款余額接近七成,深交所要求公司對應收賬款性質、形成原因、期后回款情況、是否存在關聯關系等情形進行說明。
曾連續5年被ST
國農科技原名“深安達”,代碼為000004,是深交所老五股之一。盡管股票代碼稍微靠后,但它卻因為換發標準股票而首先進入深交所集中交易,成為深交所第一家上市公司,一時備受追捧。
但是,它沒有深發展(現名平安銀行(10.040,-0.04,-0.40%))、萬科A(24.620,-0.02,-0.08%)那樣的成長經歷,控制權幾度易手,上市28年市值不到20億元,連續15年不分紅甘當“鐵公雞”,其間有過9次更名,連續5年被ST,演繹“不死鳥”神話,重組方案屢次擱淺,涉嫌信息披露違規違法被立案調查……幾乎沾染了資本市場的所有劣跡,令人唏噓。
從國農科技披露的業績來看,公司已經連續數年盈利,而這背后卻是公司不斷“賣血續命”。
2015年,因變賣子公司股權獲得464萬元,從而當年實現凈利潤124萬元;2016年,公司掛牌出售北京國農置業99%股權,起先掛牌價為1.07億元,2個月后變成6434萬元售出,最終當年實現凈利潤3929萬元。在此之前,國農科技也曾多次上演“連續兩年虧損-微利”的循環圈。
就是這樣一家業績乏善可陳的公司,卻成為諸多牛散和各路資本的香餑餑,借助重組概念相繼出入,反復炒作,其中包括周爽、周宇光和肖小平等牛散,以及重慶長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深圳長城國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科招商、國華人壽等各路資本,但最終不少資本玩家鎩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