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8月30日掛牌設立以來,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哈爾濱片區推出制度創新案例93項、新設立企業8102家、進出口總額保持三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更實現同比增長279.1%。
僅僅兩年時間,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哈爾濱片區(以下簡稱自貿區哈爾濱片區)越來越火。
自2019年8月30日掛牌設立以來,自貿區哈爾濱片區推出制度創新案例93項、新設立企業8102家、進出口總額保持三位數增長,今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更實現同比增長279.1%。營商環境巨變,市場氛圍活躍,其源頭活水是制度創新。兩年來,自貿區哈爾濱片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任務不斷探索,改革策源地和示范區作用進一步彰顯。
大膽改革,制度創新亮點多
成功復制上海等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206項,總結推出93項省內首創或國內領先的制度創新案例,其中,創意和知識產權收儲和育成機制等4項國內領先或首創的制度創新成果被推選上報商務部;境內外匯賬戶結匯業務等25項制度創新成果入選省級創新案例;黑龍江龍運集團俄運通公司在黑龍江省內首家獲批“網絡貨運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其打造的服務平臺項目被列為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示范案例。
兩年來,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制度創新亮點頗多,多項改革制度并駕齊驅,營商環境已然邁向一流。
“我們大膽改革,通過重構行政審批管理體系、推出系列貼近企業、群眾需求的創新舉措,運用數據化、信息化手段,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保障,使營商環境建設統籌有序推進。”自貿區哈爾濱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任海龍說。
為優化營商環境,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對照世行標準開展營商環境評估,以評促改。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在全省、全國首創“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支隊伍管執法”“以照為主、承諾代證”等深層次改革,將487項行政許可事項中的97%劃至行政審批局,審批效率進入全國第一梯隊;整合14個部門3389項行政執法職權,組建綜合行政執法總隊,創下整合力度最大、涵蓋范圍最廣、執法方式最新等多項全國之最。
同時,著力精簡優化審批環節,推出了“企業智慧登記4.0審批系統”“工業倉儲類項目承諾制開工”等眾多改革舉措和“我要開網吧”等39項利企惠民訂制服務套餐,極大地提升了市場主體和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一系列改革創新,使自貿區哈爾濱片區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市場主體快速增加。
優化流程,不斷刷新建設速度
1天完成公司注冊,36天取得施工許可證,11天項目動工建設,63天展覽館封頂,101天地下室結構封頂,作為深哈合作的標志性項目,深哈產業園建設不斷刷新著“深哈速度”。
據悉,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充分借助深圳(哈爾濱)產業園區的“飛地”機制,成功復制了新型工業用地(M0)的土地出讓方式、招投標評定分離等深圳經驗,為新區招商引智提供更優環境。
“為了優化流程、減少環節,審批服務都是圍著營商環境轉。”哈爾濱新區管理委員會行政審批局負責人說,為達到審批“只跑一次”的工作要求,園區通過審批流程優化,減少審批環節,壓縮審批時間。據了解,2020年3月12日深哈產業園第Ⅱ標段正式破土動工,打破了傳統在4月中下旬開工的慣例,為全市突破自然低溫施工限制、優化施工方法提供了新經驗、新借鑒。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嗅覺最為靈敏,對營商環境變化的感受也更直接。華為鯤鵬、深圳敢為、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等23家新興產業項目落戶,世界500強企業的大手筆投資是對園區營商環境的充分肯定。
近年來,哈爾濱新區、自貿區哈爾濱片區持續解放思想、轉變作風,著力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活力,以實際行動打破了“投資不過山海關”的魔咒。
目前,深哈產業園已注冊企業261家,注冊資金87.96億元。已簽約高新技術企業23家,儲備重點客戶68家。初步形成了新興產業集中布局、集群發展的態勢。
對標國際,打造對俄合作新升級
站位國際,對標國際,將自身打造成對俄貿易新高地一直是自貿區哈爾濱片區的核心目標。
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市濱利建材貿易有限公司等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內的企業進一步拓展俄羅斯市場;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更是與多家俄羅斯政企簽訂工程承包協議。2020年,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實現外貿進出口額40.5億元人民幣,占全市進出口額的15.83%。
今年1—6月份,根據海關統計數據,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實現進出口總額27.5億元,占全市進出口額的18.07%,同比增長279.1%;其中實現對俄進出口總額2.94億元,同比增長153.4%。
當下,自貿區哈爾濱片區正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堅持高標準對接國際先進規則,憑借自貿試驗區在體制機制方面創新及先行先試的優勢,闖出一條跨境、異地協同審批的政務服務新路。
8月17日,萬科中俄產業園的特維爾大街一期商街正式開放。這是哈爾濱新區、自貿區哈爾濱片區首條沉浸式中俄風情商街,未來將打造成為中央大街的升級版。該示范街區的開放距產業園開工建設僅短短6個月時間,標志著中俄產業園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通過與萬科集團合作建設的中俄產業園,以“一企兩園”“兩國兩園”的形式,打造集金融協作、產能合作、跨境商貿、文化交流、科技創新于一體對俄合作綜合產業園區,園區將成為新區和哈爾濱市的對俄合作地標。據了解,該項目的國際會客廳、科創中心和簽證中心也將于11月建成投入使用,深圳特區速度再一次在哈爾濱新區、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得到了實踐。
釋放政策潛力,激發市場活力
“其他地區有的政策,哈爾濱新區都可以有;其他地區沒有的政策,哈爾濱新區都可以談。”哈爾濱市委副書記、哈爾濱新區黨工委書記代守侖說,政策潛力充分釋放,才能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緊跟制度創新,哈爾濱新區、哈爾濱片區接續出臺了助力企業發展的極具含金量的政策。“我們相繼制定出臺了促進產業集聚的‘黃金30條’、支持改革創新的‘新驅25條’,支持企業有效應對疫情安全有序復工復產的‘溫情21條’,最大限度、最具誠意地讓利給企業。”代守侖介紹,新區優渥的政策和全程代辦的服務體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自貿區哈爾濱片區獲批以來,累計新設立企業8102家,深圳海鄰科等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南燕北歸,自貿試驗區的集聚效應更加彰顯。“投資必過山海關,項目優選自貿區”正在自貿區哈爾濱片區成為新常態。
“自貿區哈爾濱片區獲批兩年來,堅持把產業提檔升級作為踐行‘改革開放新高地’功能定位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不斷推出創新舉措,著力‘強存量、擴增量、建核心’,加快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任海龍說道。
當下,自貿區哈爾濱片區已經形成了以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冰雪旅游、新一代信息技術、衛星產業為代表的產業體系,正威、萬科等一批超百億項目投資落地,深圳(哈爾濱)產業園加速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從“筑巢引鳳”到“引鳳筑巢”,自貿區哈爾濱片區正在這片黑土地上描繪新希望,吸引著更多金鳳凰飛入,棲枝落戶。
(本報記者 李麗云 魏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