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外因還是模式內因”?在第十六屆亞洲金融年會保險論壇上,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商敬國在演講中拋出了這樣的疑問。
三季報披露正當時,保險板塊并沒有迎來轉折而是通過業績傳遞了更加悲觀的訊息,幾大頭部上市險企第三季度業績均出現了同比三成以上的下滑。面對年初以來的股價降幅,有投資者提出疑問,難道又是一個低估值陷阱?
“以前都在說中小公司生存困難,現在看到主要公司業務增長在放緩,開門紅沒有那么紅了,同樣的投入也沒有帶來預期的效果”,商敬國道出了保險行業的現狀:業務價值主要貢獻者的代理人渠道人力下滑,改革進展緩慢,難度越來越大,高價值的重大疾病業務受到全國熱漲的惠民保的沖擊。
馬太效應背景下,或許中小機構經歷著更為艱難的時刻,該如何突圍?
單季度利潤下滑明顯
“一定程度上來說,重疾新規切換時的需求覺醒已經透支了未來幾個月的需求。但就在那一陣子做下的業績,也能達到平時大半年的單量。”
在年初收獲頗豐的李騰(化名)正感覺日子越來越難過,盡管每天安排了滿滿的拜訪,但開單卻不多,新一年的開門紅已經提上日程,李騰預測很難再實現2021年年初的水平。
在三季度不少銀行交出靚麗成績單后,保險行業的三季報卻令市場頗為頭痛。
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07.75億元、485.02億元、816.38億元、226.86億元、119.5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0.9%、3.0%、-20.8%、15.5%、7.6%。總體來看,受累于華夏幸福的計提,中國平安為唯一一家業績下滑者。
但將目光聚焦在2021年第三季度,就會發現利潤并沒有那么好看——中國人保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36.6%、中國人壽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下滑54.5%、新華保險同比下降51.2%、中國平安同比下降31.2%,歸其原因,業績報告中均提到了一個原因準備金計提,由于750天折現率下行導致公司三季度調整了傳統準備金折現率的假設,中國人壽減少稅前利潤231.2億元;受精算假設變更影響,會計準備金計提顯著增加,新華保險減少稅前利潤88.47億元。
壽險新單承壓
更為直接的表現是保費的下滑,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前三季度保費收入分別為4582.45億元、5534.4億元、5917.65億元、3014.60億元、1365.6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0.5%、1.8%、-5.6%、-0.3%、1.6%,較前兩年來比,增速放緩明顯。
國泰君安研報分析認為,上市險企壽險保費增速進一步下滑,預計主要原因是新單銷售不及預期以及部分公司續期業務的質量較低導致繼續率下降所致;新單的壓力預計主要來自兩大因素,一是在渠道向高質量轉型的進程中代理人大規模清虛導致原先“增員即獲客”的“快銷”模式瓦解,短期存量代理人的產能提升不足以彌補人力規模的下降;同時在當前重點打壓自保件利益的背景下新人的新單銷售難度大增,新單復蘇進程放緩。二是傳統銷售節奏上三季度主要銷售高價值的重疾類保單,而當前行業供需不匹配導致的重疾險銷售難度加大的困境尚未緩解,導致三季度新單承壓。
國泰君安研報顯示,截至三季度末,除了中國太保得益于開門紅提前啟動以及重啟短儲銷售帶來的新單紅利尚能維持正增長外,其余上市險企均呈現新單負增長。2021年1-9月上市險企新單保費增速依次分別為:中國太保(3.6%)、中國平安(-4.5%)、新華保險(-5.4%)、中國人壽(-7.8%)、中國人保(-12.6%)。
保險行業怎么了?
“主要公司都轉向代理渠道,現在出現人力下滑,改革進展緩慢,我們想改,想提升代理人的素質,但是進展緩慢,難度越來越大,現在走到一定階段好像走不下去了”,商敬國表示,銀行主導的銀行保險業務轉型依然緩慢,短期儲蓄類業務為主的格局沒有改變,受制于傳統的作業模式和隊伍素質,數字化轉型也并不順利。馬太效應凸顯,中小公司生存艱難,特別是在新業務發展和投資能力建設上。此外,商業健康保險和養老金業務雖然大家都看好,但短期內未能帶來實質性支撐,行業依然處在艱難探索中。
在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前董事長徐敬惠看來,壽險供需兩側不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個人和家庭需要保險的意識不斷增強,但不知道買什么樣、在哪里買、買哪家保險才合適,另一方面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保險產品、保險機構,眾多保險銷售人員為缺乏客戶而離開這個行業,出現典型的“有需求、沒市場”現象。
面對行業的發展,資本市場也做出了選擇。
11月2日,Wind保險指數收盤下跌1.33%,五家保險公司無一收紅。拉長時間來看,自年初以來,中國平安、新華保險、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人壽分別下跌了40.47%、30.98%、24.33%、24.06%以及22.03%。基金持倉保險也降至近十年底部:9月末基金持倉“保險”比重為0.20%,板塊標配2.83%。
保險行業步伐放緩特別是負債端低迷有哪些因素在催化?一位保險從業人士表示,今年3月以來,保險公司的負債端整體出現大幅下滑,根本原因為行業進入了深度的調整,市場層面來看,還有一些因素,例如前期的重疾炒停客觀上造成了行業性的一輪客戶集中消耗;疫情后期經濟不確定性很大,使得居民預防性儲蓄上升、消費需求下降;監管政策收緊加大增員和保單銷售的難度,目前來看,這些因素都沒有發生明顯的改善,行業拐點難言明朗。
在商敬國看來,對于不少保險公司來說,重復過去的模式還有紅利可以享受,但紅利這兩年越來越少了,業務增長難度越來越大,以前比較看重的期繳業務也慢慢到了結束期。行業必須要認識到,全球的金融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要往外看,不能光看到國內的市場。目前來看,保險行業已經不是傳統保險業了,保險公司在國外拆分,傳統保險業務占比越來越小,健康險、養老金的發展是明顯的趨勢。
在國內傳統業務同樣占比越來越小,由于監管越來越嚴,償付能力要求下資金需求越來越高,養老資產管理和健康保險業務是屬于大家爭相進入的領域,但是這兩個領域的門檻又特別高,對于未來中國保險業來講,上述兩個業務很有吸引力,但門檻很高,要注重專業化的經營。
該如何熬過慢長轉型期?
徐敬惠表示,以規模增長為導向、以短期銷售業績為核心的粗放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和長期目標相匹配的以客戶為中心,關注需求、注重體驗、營造生態,漸成行業轉型創新的基本價值取向。
這也意味著,壽險的價值鏈正面臨著重塑。“過去圍繞人的生命周期中面臨的‘生老病死殘’,可以設計出意外、健康、壽險和年金類的不同型態的產品;而現在要提供與之配套的健康管理、醫療服務、養老照料等服務,這些服務生態的布局和服務資源的取得,以及配套的運營能力建設,是通過自建聯營、還是采購租賃,各家公司都還處于探索狀態”,徐敬惠表示,壽險新的價值鏈應該建立在真正能給客戶帶來價值的產品與服務上,通俗點講就是能解決客戶的實際問題;建立在持續能給股東創造價值上,保持公司業務盈利是商業可持續的前提。
汽車缺芯 新車保費受影響
壽險之外,2021年前三季度,財險業務表現如何?
幾家上市險企業績報告顯示,財險行業保費增速延續分化,主要受非車險業務的差異化增長影響,2021年1-9月太保財險、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分別為2.9%、0.5%以及-9.2%。
分險種來看,車險行業保費普遍負增長,車險綜改背景下車均保費的下滑的趨勢在三季度延續,此外,汽車“缺芯”導致新車銷量在三季度承壓,新車保險市場增長受到拖累。受此影響,三家財險頭部企業車險保費增速均出現了8%左右的下滑。
非車險業務直接導致了財險保費收入的分化結果。國泰君安研報稱,平安財險的信保業務大規模出清對非車增速有較大負面影響;中國財險信保業務幾近出清,且意健險、農險、責任險等核心險種保持快速增長,推動非車險穩健增長;太保財險三季度主動調整部分高賠付的健康險、意外險等,非車環比增速有所下降。2021年1-9月太保財險、中國財險、平安財險非車險保費增速分別為:21.4%、12.4%、-11.8%。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