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北京冬奧組委發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城市發展遺產報告(2022)》版。本報告為北京冬奧會賽前報告,重點介紹從2015年申辦成功至今,北京、延慶、張家口、首鋼園區在交通網絡、基礎設施、環境治理、公共服務和人文環境等方面形成的城市發展遺產成果。
“雙奧之城”—北京
北京是世界上首個既舉辦過夏奧會又舉辦冬奧會的“雙奧之城”。2008年北京奧運會形成了一大批寶貴的奧運遺產,有力支撐了后奧運時期首都城市快速發展。北京冬奧會傳承利用2008年奧運會遺產,充分發揮籌辦帶動和示范作用,進一步加速了北京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副部長王仁華表示,本次發布的遺產報告集包括體育、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城市和區域發展7個單冊報告,圍繞最初發布的北京冬奧會遺產戰略計劃所制定的7方面目標,從奧運遺產的視角全面闡述了冬奧籌辦給廣大群眾帶來的長期收益、對主辦城市和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和對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積極貢獻。
在城市發展方面,以北京冬奧會籌辦為契機,雙奧之城北京,最美冬奧城延慶,體育之城張家口,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首鋼均樹立了特色鮮明,定位明確的長期發展目標,而這也與北京冬奧會愿景高度契合。通過六年多的籌辦,北京冬奧會加速帶動了這些城市和區域的高質量發展,冰雪運動全面普及推廣,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升級,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冰雪產業快速發展,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奧林匹克精神落地生根,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奧林匹克給主辦城市帶來巨大變化,留下永久烙印,而京張兩地的新面貌、新氣象也成為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最美冬奧城”—延慶
延慶區作為北京冬奧會三個賽區之一,借助北京冬奧會籌辦的重要契機,緊緊圍繞“最美冬奧城”這一定位,通過推動“世園”“冬奧”“長城”三張金名片聯動發展,大力發展特色文化體育旅游產業,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16-2020年旅游收入累計達到323億元,同比增長30.3%。在冬奧籌辦的影響下,延慶區空氣質量顯著改善,PM2.5濃度由2015年的61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31微克/立方米,下降49.2%。形成了3條高速、1條高鐵、1條市郊鐵路的對外交通網絡。建設延慶體育科技創新園,氫能創新產業園、無人機產業園建設速度加快。賽后推動建設“延慶奧林匹克園區”,以“奧林匹克”品牌為紐帶,打造冰雪賽事和全民健身的新平臺,帶動更多人參與冰雪運動。
“體育之城”—張家口
在北京冬奧會的帶動下,張家口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冰雪經濟和綠色產業拉動就業、助力脫貧,12個貧困縣區、1970個貧困村、9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冰雪運動全面普及,截至2020年底,張家口冰場雪場達29個,2020年-2021年雪季結束,累計參與冰雪運動人次突破500萬。建設“張家口崇禮奧林匹克公園”,將推動冰雪運動再上新臺階。冰雪裝備制造發展迅速,規劃建設了兩個占地3000畝的冰雪產業園,先后引進了一批國際知名冰雪裝備制造企業落戶張家口。實施藍天、碧水、綠地、凈土四大行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PM2.5平均濃度下降至23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持續保持京津冀地區最好水平。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升級,張家口全面跨入高鐵時代,京張高鐵、崇禮鐵路、張呼高鐵、張大高鐵“四駕馬車”齊發力,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使其成為區域交通樞紐。張家口交出了籌辦好北京冬奧會和帶動本地發展的兩份優異答卷。
“城市復興新地標”—首鋼園區
首鋼園作為百年鋼鐵企業的廠區,從服務保障奧運、落實國家鋼鐵產業轉型升級戰略和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要求出發,實施整體搬遷調整,將工業遺產再利用與北京冬奧會籌辦緊密結合,著力推進“四個復興”,建設“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體育產業發展迅速。北京冬奧組委辦公區、首鋼滑雪大跳臺、國家體育總局冬季訓練中心等一批冬奧相關設施的建成使用,成為首鋼園區最亮眼的冬奧遺產。以冰雪運動為特色的國際級體育賽事、品牌發布會、高端論壇等活動舉辦,推動著首鋼園區體育相關產業快速發展。打造文化遺產特色名片。首鋼園區充分利用充滿時代感的工業遺存,打造三高爐、秀池等特色景觀,成為網紅打卡地。結合科技冬奧,科技產業集聚區初步形成。工業遺存與首鋼文化相融合,打造具有時代感的工業遺產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打造綠色生態園區。首鋼園依托山、水、后工業景觀等獨特優勢,打造綠色生態空間。園區規劃、建設充分體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并以建設“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為契機,打造西部山、水、冬奧、工業遺存融合創新典范。
“一旦奧運城市,永遠的奧林匹克之城”,奧林匹克給主辦城市帶來巨大變化,留下永久烙印,奧林匹克精神將為城市發展增添持久活力,北京冬奧會豐厚的奧運遺產也將長久造福城市、造福人民,成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永久動力。
(北京商報記者關子辰葛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