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成松花了四個月時間,日月兼程,終于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二件藝術作品——用當地毛竹編織成的一條“金龍魚”,寓意著富貴吉祥,被陳列在蕭山河上店景區非遺館內。
在浙江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新時代敘事背景下,稱它為“共富魚”或許更確切些。這條魚通體長近四米,寬一米有余,足足用了500公斤竹子,魚肚子里還有彩燈,可以想象夜空里它的璀璨。
今年75歲的洪成松14歲就入行做竹制品,竹篾席、竹籃、竹畚箕……靠這一門“竹”功夫,謀了一輩子的生。“不做竹篾竹籃子,還能做什么?”河上鎮是蕭山區唯一一個美麗鄉村全覆蓋的鄉鎮,大家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如何做好美麗鄉村后半篇文章,即鄉村共富,洪成松想到了河上板龍。
河上是浙江省民間藝術文化之鄉,河上龍燈勝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洪成松花了整整三個月時間,用3000多根竹條制成一條“竹龍”,與他的“共富魚”一般大小。在大眾印象里,龍比魚的形象要“繁雜”得多,但編織起來,“竹龍”卻更省時間。
偉民村黨總支書記朱盈劍的答疑讓人豁然開朗,“板龍的形象在河上老百姓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一鱗一片,一須一尾,都是情。相比它,對老匠人來說,‘共富魚’要陌生得多,得摸索段時間。”
是的,文化的“根深蒂固”更令人“感動”。當河南省作協副主席喬葉走進“河上店”景區,看到這條“竹龍”時就感嘆眼淚都要流下來,“民俗與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透過河上龍可以看到中國農民和中國鄉村的浪漫。”
而慕名而來的,還有浙江嘉興一酒店,花6萬元向洪成松定制了一條“竹龍”。外加2.5萬元的“金龍魚”,洪老半年時間就收“藝”近10萬元。
從“謀生”到“謀藝”,洪成松不是河上的唯一“變量”。老人所在的偉民村,是河上店景區所在地,全村有80多個姓,絕大多數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從省內各地遷過來做生意的匠人,竹篾匠、打鐵匠……各個“派別”的匠人、老藝人一代代將“老手藝”傳承下來,洪成松便是這“工匠潮”中的普通一“粟”。
但正是這一“粟”,開始喚醒鄉村共富的“文化力量”。現在,河上鎮和偉民村合力,計劃盤活河上店景區里的“老屋”“老鋪”等老資源,將其打造為匠人們的展示窗口,重現往日繁華,讓“匠人小鎮”名副其實。
不過,重現不等于重復。因為,匠人們手中的竹篾將變成竹龍、共富魚,鐵鍬變成鐵器藝術品……在新舊交融中碰撞出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我們希望通過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基因,一個人帶動一群人,一個村帶動一大片,形成一盞燈到滿天星的鄉村共富新格局。”河上鎮負責人表示。
當下,這種“因地制宜”與“獨特韻味”正引來更多游客、創客,鄉村開始變得“車水馬龍”。這不,偉民村清清物業公司成立了,還承接起河上店景區的物業管理運營工作,而村民毋庸置疑是物業公司的“主角”。“每年基本工資3.6萬元,年底還有獎金。這要比河上鎮農民年均可支配收入還要高,而我們村的集體收入也比往年翻了好幾倍。”朱盈劍滔滔不絕講述著偉民村的“共富大計”,村里兩幢空置房要打造人才公寓,160畝糧食功能區將引入高標準農業示范項目……
這不失為鄉村共富的“捷徑”,通過文化+,河上鎮一個個村落開始找到“詩與遠方”,這便是鄉村的“文化共富”。而浪漫的中國鄉村、浪漫的中國農民,正做著“浪漫的事”,也在書寫新時代的中國“鄉村共富論”。
(記者 方亮 蕭山微融圈 王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