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年報披露進入沖刺階段,險資二級市場的投資線路圖也逐漸清晰,根據同花順統計,截至4月9日,險資進入249家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其中新進56只,增持55只,50家保險公司合計持有472.2億股,累計市值達8555億元,相比上一期環比增長1.21萬股和839.5億元。大藍籌依然是險資主力配置的方向,不過去年二八行情顯著,藍籌崛起,近期,部分險資也對漲幅較大的個股進行了減持,中國平安成重點減持對象,累計被減持2.92億股。
加倉前三強均來自銀行板塊
2017年A股市場二八行情顯著,藍籌崛起,根據保監會的數據,險資去年股票投資賺1184億,同比增355%。去年賺得盆滿缽滿,險資再度加大投資力度,根據最近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1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15.0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0.67%。從上市險企披露的年報也可以窺豹一斑,中國平安年報顯示,2017年末其權益類投資占比為23.7%,較去年增加約5個百分點,資金總額增長約1300億元;中國人壽(21.85,0.15,0.69%)2017年末股票和基金(不包含貨幣市場基金)配置比例由2016年底的10.05%提升至10.32%;新華保險(37.85,0.30,0.80%)2017年末股權型金融資產比例由2016年末的15.8%提升3.3個百分點至19.1%。
同花順數據統計顯示,截至4月9日,險資重倉股票共有241只,其中新進56只,增持55只,險資穩健的風格依然持續,持有的多數個股都具有低估值、高分紅的特點。其中,45家上市以來分紅率(已實施分紅)在20%以上,有些甚至更高。
這些公司2017年業績表現優良,其中超過9成2017年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如貴州茅臺的年報顯示,2017年貴州茅臺實現營業收入582.18億元,同比增長49.81%,期內實現凈利潤270.79億元,同比增長61.97%,分紅預案是擬每10股派109.99元,共分配利潤138.17億元,占2017年凈利潤約51%。泰康人壽去年四季度新進336.7萬股,占流通股0.27%,成為第十大流通股股東。從行業來看,險資持倉的個股主要來自:金融、房地產、電子元器件、醫藥和食品飲料行業,其中食品飲料行業增倉明顯。
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官陳德賢日前曾表示,中國平安的股票投資策略還是會延續去年的方法,重點留意有穩定分紅、盈利能力較好、管理能力比較突出的企業。從增持數量來看,民生銀行(7.52,0.10,1.35%)、建設銀行(7.99,0.00,0.00%)和平安銀行成為險企去年年末重點買入對象,分別增持11.5億股、1.56億股和5349.35萬股。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3月份,監管層下發了《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做好實施相關工作的通知》和《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規范商業銀行股東報告事項的通知》兩個文件。文件要求,對單一投資人、發行人或管理人及其實際控制人、關聯方、一致行動人控制的金融產品持有同一銀行股份超過5%的,預留一年時間進行整改。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在已經披露年報的銀行中,目前民生銀行、招商銀行(32.1,0.40,1.26%)持股比例超過5%的股東里,一些保險集團旗下金融產品的身影依然存在。
漲幅較大藍籌被減持
不過去年年末對于一些漲幅較大的個股,險資也選擇了落袋為安的策略。2017年四季度,被減持最多的個股是中國平安,去年中國平安年度漲幅97.85%,期間最高漲幅逼近140%,華夏人壽四季度減持2.92億股,持倉從6.88億股下降至3.96億股,從第四大流通股股東降為第七大流通股股東。
中國中鐵(5.68,0.02,0.35%)也難逃被減持的命運,安邦養老保險在四季度退出中國中鐵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其三季度末曾持有中國中鐵6504.62萬股,占流通股比例0.35%,居第十大流通股股東。雪球投資董事長李昌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部分個股雖然質地不錯,但是短期漲幅較大,聚集了一定的風險,險資進行波段操作有一定的道理。”
李昌民認為還有一種可能則是,部分險資不希望其他機構摸清自己的投資規律,會在季末對重倉股進行減持,過了這個時點又會將其接回去。
“按照監管要求,保險要回歸本業,支持民生經濟,未來險資的投資會以財務投資為主,藍籌依然是主戰場,不過一些估值合理的新興產業也會是未來險資布局的一個重點領域。”華南一家私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