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來,地產大宗交易完全進入買方市場。
陸易是一家私募基金的大宗收購從業者,也就是買方代表,他慶幸自己在國慶節前休完了年假,否則“直到年底都不會有喘息的機會”,因為要看的項目實在太多了。
這些項目絕大部分來自房地產企業。自“三道紅線”從更高層面接管了房企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市場上的資產便開始增多。
7月18日,遠洋以40億元獲取了紅星地產70%股權。“當時業內都說,賣得太便宜了。”陸易說,“現在回頭看,便宜點怎么了,至少賣出去了,回點血還能活下去。”
進入下半年,錢緊的房企拿出更多資產擺上貨架。同時,恒大、佳兆業等企業的風險暴露后,更加刺激了房企對“手里有錢”的渴望,但這也改變了資產買家們的心態。
資產包
如果目前的地產大宗交易有鄙視鏈,大概會是這樣的——寫字樓>商場>酒店。買家的意愿,完全對應著未來的收益能力和再次出手的流動性。
“未來兩三年,疫情的影響還不會消失。”陸易判斷,對酒店市場不看好,一方面因為疫情,另一方面,中國酒店的回報,以一線城市為例,建安加土地總成本以3-4萬元/平方米計算,經營現金流的回報可能只有約1%,“太低了,沒有增長空間,沒有退出路徑,沒有接盤方,就沒有流動性”。
商場也受疫情的影響,同時運營難度比寫字樓更高,因此,市場需求更旺盛的寫字樓,是投資者眼中更優質的標的。不過寫字樓也要看城市看區域,陸易說,市場偏好的,還是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區域物業。
目前,多位從業者均表示,大部分房企出售的資產還非核心區域。因為核心區域項目貢獻的經營回報可觀,還沒到拿出壓箱底項目的時候。“已經爆雷的除外。”一位大宗交易中介機構負責人表示,出現明顯風險的房企“什么項目都可以談。”
考慮出售資產的企業名單越來越長。除了恒大、佳兆業外,奧園、陽光城、世茂、新城、首開都有項目出售。前述中介機構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踩中兩條紅線的房企都在賣項目,“區別只不過是賣的規模大和小”。
一位私募基金的收購負責人在去年已經接觸過恒大資產包,他表示,那時的要價太高,而且不少項目多次抵押,收購存在風險,目前,這位負責人還了解過融創的文旅資產。
房企擺上貨架的資產,多為打包出售,意圖在于快速回籠資金,減少交易復雜度。不過在當前的買方市場,很難實現。“上半年,很多房企搭著賣,用優質項目帶三四線項目”,陸易說,“不太可能成交,很少有機構的資金能整體買得下來,而且大家都只想要最優質的項目”。
買家是誰
找到買家,是現在最迫切的。
陸易向經濟觀察報總結了目前市場里按資金規模排序的幾類買家。
首先是外資。黑石、GIC、普洛斯都是被重復提及的外資機構。除了直接交易項目,外資的投資方式還包括債券。
高盛投資組合管理團隊近期公開表示,正在買入中國房企債券,通過這些美元高收益債券來增加“適度風險”投資資產。高盛團隊成員稱,個別房企風險事件引發的傳染風險被高估,市場正在消化這一風險。
外資直接收購項目時,會更謹慎地考慮風險。
第一太平戴維斯華北區投資部負責人李健告訴經濟觀察報,外資收購物業會考慮平均收購價格,“每平方米單價超過8、9萬塊錢的話,基本達到他們心里承受的極限了”,他解釋,因為當基金退出時,售價勢必達到10萬/平方米以上,兩位數的價格,市場租金會支持么?接盤者會是誰?自用型買家還是主權基金?
第二類買家是國內的投資機構。這類機構的錢,來源很復雜,陸易表示,背后的LP可能是各種類型的錢。其中值得注意的,專門收購不良資產的機構,其中較知名的包括瀚德集團和文盛資產。
第三類是自用型買家,但預期并不樂觀。自用基本集中在寫字樓市場,陸易分析,此前的買家基本是快速擴張的高科技互聯網企業。現階段,互聯網企業都在收縮財務,而且不少有辦公需求的企業已經自己買地了。他指的是字節跳動、B站和美團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的土地交易。
此外,高凈值的個人投資者也是買家之一,陸易說:“這是市場上最靈活的錢”。他舉例,一兩個億的項目,幾個人各湊幾千萬,“主要他們可以用杠桿,決策很快”。
此前在大宗交易頻頻出手的險資,卻被多位從業者判斷,之后的投資占比會下降。
6月28日,中國平安人壽保險向凱德集團收購位于中國的6個來福士資產組合的部分股權。“像平安這樣的險資直接投資物業的可能性后續會減少”,陸易解釋,出于政策約束,保險資本可能通過夾層等方式進行投資。
來自五大行的第三季度數據也顯示出大宗交易的熱度。
高力國際表示,外資投資者持續加碼北京市場,第三季度共完成近40億元交易,環比增加22%; 內資買家共計完成28.63億元交易,約占本季度成交總額的42%。
戴德梁行統計,前三季度全國大宗交易已達到1933億元,基本和2020年全年交易額持平。
補充彈藥
10月13日,遠洋集團宣布聯合包括全球主權財富基金的數家國際投資人,擬成立總規模14億美元的核心寫字樓基金,一部分資金投資于北京CBD Z6地塊等項目外,還有另一部分資金投資于其他符合投資標準的新項目,整體專注投資一線城市核心商圈成熟甲級寫字樓項目。
現在錢是充足的,而且各機構還在持續補充彈藥,但是項目看得多,實際出手的少,陸易向經濟觀察報分析大宗交易的買家心理。
他用位于北京東三環的一棟寫字樓項目舉例。這棟寫字樓去年報價30多億元,目前報價已經降到26億元,“差不多打了8折”。
“上半年市場還沒有這么緊張,很多項目報價的心理預期比較高,但到了現在,大家都知道接下來是下坡路,買家為什么不再等等呢,反正賣不掉還會降價,甚至可能成為不良資產,現在手里有子彈才是最珍貴的。”陸易剖析買家心理。
目前,大量房企暴雷,融資不暢同時資產無法快速出售,又沒有其他的流動性資金來源,發生了大批的違約事件。
一位從事不良資產處理的從業者表示,目前的不良資產在酒店、商場、文旅和養老項目尤為明顯,因為這些資產的經營現金流較差,融資現金流一旦斷裂,就會陷入違約和不良。
一旦成為不良資產,出售價格會大幅下降。
但這位從業者表示,如果從不良資產的行情考慮,目前市場上項目的價格還“不算特別便宜,可以再等等。”
于是,在大宗交易市場里,拿錢人的觀望心態,決定這場交易的買方市場還將持續。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程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