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國風流傳,《只此青綠》的只此一心
“一心只做一件事,做到極致,這種想法很危險,或許會被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淘汰”。
只因當名利作為樹立理想的唯一標準,對一件事甘愿沉淀,耗時打磨的人便越來越少。
在這個時代,歌頌專一,更容易被嘲笑無視。
直到去年春晚,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橫空出世。
【只此青綠】
創作團隊耗時近1年8個月最終將作品搬上舞臺。潛心研究《千里江山圖》,看遍宋代的詩詞、繪畫,遍訪故宮博物院專家,邀請徽墨、雙林綾絹等技藝的非遺傳承人進行作品指導。
最終歷經五百多個日夜的用心打磨,呈現出讓人直呼精彩的《只此青綠》,至今演出已超百場,盡管場場火爆,《只此》團隊卻堅稱:“此劇無終版,一心只做一件事,只會越做越好”。
正如《千里江山圖》的創作者,當年僅18歲的王希孟在畫中題跋上寫道:
“希孟數以畫獻 未甚工” ,即,還不夠,沒有完成,還能更好。
人生有終點,做事無止境,一生做好一件事,這便是千百年前,華夏先輩留下的“只此精神”。
02香飄百年,胡姬花延續只此之行
而今,這份【只此精神】再次被花生油專業品牌——胡姬花接力。
當一眾糧油品牌注重發揮規格效應提高產能,做多品類競爭的同時,擁有非遺背景的胡姬花偏偏“背道而馳”,只做花生油,專注一心,將產品做到極致。
源自1918的青島胡姬花,繼承老祖宗的傳統古法六藝榨油技藝,為了達到更佳的風味,胡姬花與傳承人經過成百上千次試驗,在“多一度會焦、少一度不夠”中找到恰好的平衡點。
這種對細節的考究、對技藝的苛刻,是胡姬花對產品的追求,比匠心更極致。
正如《只此青綠》 在其作品出圈的背后,是對傳統文化的深耕與弘揚,也是是對作品精雕細鏤、日臻完善的專注堅持。這與胡姬花堅持百年傳承古法技藝精髓,專業只做花生油的精神高度契合。
每一滴胡姬花古法花生油,都凝聚著延續發展至今的老傳統的用心和味道,飄香了一個又一個時代,也開啟了胡姬花古法花生油的只此之行。
03 糧油之道,只此一心方能日久彌新
眾所周知,花生油是高回報的糧油品類代表。
大型榨油機在市面盛行,在所有的油料中,花生的出油率最高,能達到45-50%,也就是1公斤花生就能出1斤油。
但胡姬花始終堅持傳承古法小榨技藝精髓。
只因大壓榨機由于機槽受到的壓力較大會產生更高的溫度,從而會影響花生油的風味,而小榨機機槽受擠壓,產生的溫度較低,從而更好地保留花生油的風味。
而小榨工藝生產效率極低,只能達到普通品類的1/10。
“不追求產量,只追求極致風味”是胡姬花踐行做專業花生油品牌的信條。
“嚴選料,胖花生;秘法炒,留純香;小榨技,見精細;取初榨,得上品;正宗味,真地道;依古法,妙儲藏”。胡姬花古法六藝,經過數代匠人的專注一心,不斷積累經驗,沉淀總結而成。
正是這份專注堅守,令胡姬花古法榨油技藝入選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術到極致,幾近于道,懷揣“烹小鮮如治大國”的極致理想,胡姬花古法花生油踐行自己【專注只做花生油】,立志做花生油專業品牌的信條,不斷迭代出新,以滿足消費者對花生油的不同需求。
從開發胡姬花古法小榨花生油,滿足家庭對花生油極致工藝的追求。
到推出蒸魚專用花生油,為滿足新家庭人群對海鮮、蒸魚的“去腥增香”的極致風味的追求。
產品采用專利鎖香小瓶子,精準控制用油量,更能實現“鎖鮮至最后一滴油”。
有網友說:“吃了花生油,換其他油吃,總覺得少了一種風味,以前我以為自己挑食,后來才發現自己挑油。”
胡姬花正是為了滿足國人對這道醇香的迷戀,此次與《只此青綠》合作推出了「胡姬花國色添香古法花生油」。
“國色”即致敬千年不褪色的國色匠心,添香即為胡姬花對百年古法小榨工藝的傳承,為消費者多添一道臻享禮遇。
唯只此,才醇香,千載青綠,勾勒山河無垠,一滴醇香,匯聚人間煙火。
無論是熱愛生活、追求極致美味的家庭人群,還是喜愛烹飪、注重儀式感、愛吃的廚藝小白,都將從胡姬花這收獲一份醇香喜樂。
在時下這個浮躁的時代,只做花生油的胡姬花用實際行動證明:“追求極致匠心”的背后,唯有“只此一心。”
當潮流的浮躁終歸會讓人們意識到,一份“只此精神”才是能推動一個品牌,一個民族,一方文化不斷精進的秘訣。
胡姬花正身攜一道跨越百年的醇香,走進千家萬戶,繼續只此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