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篆刻中悟道,周洪江先生金石版的《道德經》新書上架,讀《道德經》,品鑒印章,感悟人生。
《知白守黑--在篆刻中感悟〈道德經〉》,這本書用了83方不同形狀、不同材質的印章,以篆刻藝術中的不同字法、不同章法、不同刀法,對《道德經》中的八十一章精華,進行了藝術性地表現,并附之作者自己內心的觸動和感悟,從而形成了一部融金石篆刻藝術表現、鏈接經典哲學思想、展現自我學習感悟的文化作品。該書于2021年12月由國際華文出版社正式出版。
@ 2022年8月27日《知白守黑》新書在廈門外文圖書館正式上架。
1、世人贊嘆從《道德經》獲得更多為人處世、親子教育、經營哲學、政治高度的智慧
2、適讀人群:所有家長、青少年、管理層、領導者
3、經營幸福人生,人生需要周全的思考
你如果沒有完整讀過《道德經》,那你一定也聽過:道可道,非常道,或許也看到過辦公室掛著字畫:上善若水。如果我說一生要讀一本書,這本書是《道德經》,你認同嗎?除了歷代帝王將相,《道德經》還擁有四位帝王級的粉絲,所謂“帝王級”不帶有任何修辭上的意義,因為這四個人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學習過道德經的還有林肯、奧巴馬,英國首相丘吉爾、俄國總統梅德韋杰夫等很多政要,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樣才能處理國際關系”。美國著名哲學家史學家《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爾·杜蘭:“除了老子《道德經》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書籍,而在老子《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魯迅說:“不讀老子《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看了世界各國名人對老子《道德經》的評價,我們更加感到老子的偉大,更加感到中國先人們的智慧深邃。
自2500年以來國人的生命之書《道德經》,應該是對抗當下焦慮的心靈解藥,它有一種魅力,它給在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可謂是靜心的生活哲學,是隨心的處世哲學,也是用心的知行合一經營哲學,開卷有益,道德有聲,常者承也,變者革也,探尋道,一同探求生活中更重要的價值。
(書中附有印譜,可裝裱樣式如圖)
《知白守黑》是金石版的道與德的感悟,作者用篆刻的匠心深“刻”經典與探求生命密碼,為往圣繼絕學,金石為開,五千言濃縮了上古時代人類精簡智慧的精髓,三知三守的“知白守黑”與金石篆刻藝術由“理”及“法”分朱布白自然融合,印章的內容通過文字來表現,對文字寓意,結構,用筆特點,盡可能做到“自然潔凈,清新悅目,寓意深遠”。作者周洪江先生是黑龍江人,現居廈門,在報社做過攝影記者,上市公司高管,早在2015年參與《道德經北午注本》一書,重溫《道德經》并認真研習經典的學以致用,歷時7年研習,3年籌備出書,潛心3個月伏案篆刻才有《知白守黑》的問世,書中收錄了作者篆刻的壽山石印章83枚,作者用篆刻藝術去探尋“道”為世界留下另一種解讀,用篆刻的分朱布白藝術感悟老子充滿詩性哲理的宇宙觀,《知白守黑》給讀者留出自我思索的空間,也讓喜歡傳世經典的能鑒賞“石頭記”的雅趣。
方寸之間是乾坤,紅白之間見天地,作者的切身經歷,深入淺出,以書為媒,觀石悟道、初學啟迪,窺卷識數,不欺圣人,不誤后學。
有評論:這是一本具有觀賞、研學、收藏價值的藝術之作。
適讀人群廣泛:
每一本關乎《道德經》的書都是作者力求更接近道的本體對話,老子大道與現實世界的分享者。篆刻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方寸之間見真章,2009年中國篆刻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列入《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篆刻藝術理論研究。
印章自古就是憑信之物,刻的是字,練就的是心,《知白守黑》是周洪江先生在篆刻中感悟《道德經》真善美的表達,只有內心寧靜,刀下才有乾坤,金石融古今,方寸成大道,如果說人生如篆刻,方寸之間,氣象萬千,是棱角分明還是圓潤有度,是工整還是寫意,篆刻以石為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其實沒有任何一段話能讓你大徹大悟,真正能讓你如夢初醒,只能是用心讀一段《道德經》原文,品鑒一枚印章,思索一段自己的人生,精微感受才能醍醐灌頂。
從傳世經典中尋覓,考據,觸摸先古圣哲智慧,與現代篆刻審美融合,探尋經典中國文化深蘊與審美意趣。呈現的未必是最好的,但從前人智慧中萃取,轉化新的全新的印記意象,足資鏡鑒,豐厚資源,開啟一扇以金石篆刻感悟《道德經》之門。也是中國傳統篆刻藝術美學的美好嘗試,愿讀者共生美好之心,期待更多人一起讀一本書,這本一定是《道德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