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瑞爾齒科潘巨利教授:為口腔醫學事業“一生懸命“

2023-01-06 20:57:18 來源:網易

打印 放大 縮小

 

第一次見到潘教授是在一個明媚的春日午后,他迎面走來步伐矯健,周身散發出春天般的熱情與昂揚氣息。或許正是這份由衷的熱情,讓他在口腔醫學道路上樂此不疲地上下求索,過去40年如此,未來更如此。

潘巨利教授

瑞爾集團專家技術委員會副主席兼瑞爾齒科華北區院長

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主任醫師、教授、日本昭和大學博士

國際口腔種植牙學會(ITI)專家組成員

泛亞面部整形外科學會(PAAFPRS)中國區副主席

北京口腔醫學會種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口腔醫學會理事

北京口腔醫學會口腔頜面外科專委會常務委員

口腔頜面外科學雜志&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北京口腔醫學雜志&中華老年口腔科學雜志&北京大學學報&山東大學學報等雜志編委/特約編委

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評審專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科技部國家重大科技獎項評審專家

教育部學位中心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審專家

發表科研論文120余篇,其中SCI收錄文章30余篇

圖:潘巨利教授年來作為通訊或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文章的一部分

從醫:一個機緣巧合

1977年,中斷10年的高考制度重新恢復。潘巨利教授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但最終走上口腔醫學這條路,潘教授說:“還是一個機緣巧合”。

高考那年,是潘教授在原黑龍江建設兵團做知青的第4年。“當時的工作很辛苦,沒有時間去考慮將來學什么。”或許受那個年代潛移默化的影響,理工科院校成為潘教授的首選。然而,高考成績出來后,成績優異的他卻并沒有如期拿到錄取通知書。直至鄰開學的前幾周,錄取通知書終于到了,錄取他的卻是醫學院校中的口腔專業。

在入學后的體檢中,潘教授才得知自己被口腔醫學專業錄取的真正原因。由于此前長期工作在牧業連隊,于是,在高考前的體檢中,他被檢出布氏桿菌弱陽,并因此被報考的工科院校認為攜帶傳染病而落檔。但其實布氏桿菌在醫學院校看來并不是什么健康問題(入學后再次復查結果已轉陰)。所以他以優異的成績,被當時冷門的醫學院校口腔專業從落檔的檔案中挑中,最終成為一名口腔醫學生。

沒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暢快與得意,學醫于潘教授而言一開始乎不得已的“被迫”。就像是命運跟他開了個玩笑,他因人們對醫學的不熟悉而落檔,也因醫學的包容與科學而及第。

看似機緣巧合,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1977年的高考,有570萬人參加,最終錄取率不足5%,潘教授恰恰是那金字塔尖的5%,而且是在體檢結果不被認可的情況下,志愿落檔后又被重新錄取,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之驕子。而當時的學環境可想而知,黑龍江的冬天潑水成冰,氣候惡劣條件艱苦。作為副連長的他,日常還要管理數百人,處理連隊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但他仍憑借驚人的毅力,付出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才把這次改變命運的機會牢牢攥在了手中。

對于這4年的知青生活,潘教授如今回憶起來,一切仿還歷歷在目。“我感謝那段艱苦的歲月,磨煉了我的意志,讓我珍視每一次機會,在以后的工作與生活中,一直努力,永遠向上。”

求知:為病人的笑容孜孜以求

對口腔醫學專業真正萌生熱愛,是在潘教授大學畢業,成為一名真正的口腔頜面外科醫生之后才開始的。一開始,對口腔醫學專業完全不了解,熱愛便也談不上。但真正從醫成為一名醫生之后,“每一次我能去給病人解決頜面部疾病帶來的病痛時,你看到病人那種笑容,作為醫生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這種職業的自豪感也成了他在頜面外科與口腔醫學道路上孜孜以求的源動力。

對潘教授而言,那一襲白衣,是刻在心底的善良,更是扛在肩上的責任。因此,本科畢業后,他繼續努力在取得中國醫科大學碩士學位4年后,又因優異的表現獲得留學日本讀博的機會,學方向為日本昭和大學齒學部口腔種植專業。

口腔種植學獲得突飛猛進發展,是瑞典Branemark教授的“骨結合”理論在上世紀80年代獲得國際公認之后才開始的。當時在國內,口腔種植學尚處于起步階段,即便在醫生群體中大家對口腔種植學的認知也不多。“口腔專業的人都清楚,那個年代我們都喜歡口腔頜面外科,因為它和臨床醫學專業最接,每天在手術室里做手術覺得更像醫生。”潘教授解釋道。

不同于大多數醫生的選擇,潘教授又一次抓住了這來之不易的留學機會。在口腔頜面外科已經工作多年的他深知,當時頜面部腫瘤手術,有時需要切掉一部分頜骨,而頜骨中斷后,無法咀嚼吞咽說話,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面對這類患者,骨移植修復雖然可以恢復骨連接,但牙齒卻無法恢復,咀嚼功能依然受損。但口腔種植恰恰可以彌補這一點。

為提升病人的生活質量,幫助他們重獲笑容,也為了帶回國外先進技術,促進國內口腔種植醫學的發展進步,1993年起,潘教授開始了5年的留學生涯。這5年時間,對他的影響也足夠深遠。可以說,在口腔醫學領域能夠取得今日之成就,這5年留學時光是一個轉折點。“出國留學要學到東西,不僅是拿到學位,學到技術,還有更大的收獲是日本人的那種鉆研,那種努力,那種‘一生懸命’的態度于我而言受益匪淺。”

圖:潘巨利教授與導師道健一教授合影

讀博本就是件十分辛苦之事。當時難倒潘教授的尚不是專業部分,而是英語。在此之前,潘教授主修的外語是日語,他的日語水很高,但到了日本之后卻發現,考試要考英語,而且是用日語去考英語。所以,他不得不“用日語去學英語”,在母語環境下學好英語尚且不易,用日語去學英語的難度更是增加了數倍。即便是有些日本人博士研究生順利畢業,英語考試也常需要幾次考試才能通過,潘教授一個“外國人”卻僅2次便成功通過英語考試,最終順利拿到博士學位。

圖:潘巨利教授在日本昭和大學齒科醫院圖書館查閱資料

而他付出的努力是,無論別人是在玩樂,在打工賺錢,還是在吃飯睡覺,他都坐在榻榻米上“用日語學英語”。“我真的十分珍惜這次學機會。”他再次提到一個詞——“珍惜”。因為格外珍惜,所以分外努力。而越努力,便越幸運。歸國后,憑借精湛的專業技術及前沿的醫學理論,他很快被提升為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科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又過了短短三年時間,便通過自身努力破格晉升為主任醫師和教授職稱。通常情況下,從副主任醫師到主任醫師,6~8年是大多數人所需要的花費的時間,最順利的情況下也需要5年。

潘教授的破格晉升,是他在與時間賽跑,在為病人的笑容拼命奔跑,也是在為追我國口腔種植醫學事業與國際差距實現的一次次“躍進”。

探索:骨缺損修復與骨移植技術的開拓

1998年,潘教授順利學成歸國,由此成為國內較早一批掌握先進口腔種植技術和擁有前沿種植理念的口腔頜面外科醫生,他所鐘愛的口腔醫學事業也因此被拓寬,在臨床、科研及教學方面不斷取得創新與突破。

圖:1999年潘巨利教授主辦了國內北方地區首個ITI種植牙學

回國后,潘教授將種植技術進行了臨床應用,并且與頜面外科相結合,主完成了國內首例腓骨折疊即刻種植病例。如今,普通的單顆種植牙手術可以在數分鐘之內完成,是口內一項比拔牙還小的創手術。相比之下,即刻種植的適應證便要嚴格許多,對種植醫生的技術水要求更高。而在20多年前,潘教授的腓骨折疊即刻種植病例則是在國內口腔種植醫學尚處于摸索前進階段時的一項重大挑戰與突破,開創了國內血管化腓骨移植即刻種植的先河。

圖:潘教授于2002年在《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上發表國內首例腓骨折疊即刻種植病例的文章

頜面部腫瘤手術有時需要切掉一部分頜骨,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咀嚼和發音,而傳統的修復方法是取腿上的一塊腓骨,帶著血管將它移植到頜骨的位置,接上血管,以恢復骨的連接。但是,牙齒依然無法恢復,咀嚼功能依然嚴重受損。而腓骨折疊即刻種植就是在腓骨移植的同時,把腓骨折疊起來種上牙齒。“即刻種植本身就很難,在移植骨塊上做即刻種植難度就更大。面對這類面型和骨頭缺損,不僅要有骨頭硬組織的恢復,還有后續一系列工作要做,包括牙齦重建等等,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手術。” 但潘教授依然憑借精湛的技術與敢為人先的勇氣成功完成了手術,實現了患者面型及咀嚼功能的最大限度恢復。

基于這次成功探索,潘教授在國內發表了第一篇關于腓骨折疊即刻種植的文章,為國內其他醫生提供了自體骨移植與種植修復結合方面寶貴的臨床經驗。

除了將國外先進種植技術創新地應用于臨床工作,潘教授在骨缺損修復方面的研究也從未止步——骨膜自發成骨技術是他研究多年的科研課題。利用鈦板固定兩側骨斷端,完整保留缺損區頰舌側的骨膜并將其嚴密縫合形成一封套層,可以修復下頜骨較大范圍節段骨缺損。該技術的優勢在于,修復骨節缺損時,無需進行骨移植,而是借助生物相容極好的鈦金屬和骨膜本身良好的成骨能力,實現斷骨的連接。于病人而言,不僅花費更少,也不會因為自體骨移植而影響身體的其他正常功能。

大約15年前的一天,一位19歲的大一學生因發現面部長包找到潘教授。在曲面斷層片之下,顯示有腫瘤。潘教授先為他做了術前病理,病理顯示這是介于良與惡之間的成釉細胞瘤。腫瘤如果不在正常組織內切除,就容易復發,并且如果放任腫瘤越長越大,占位越大,后期的修復也會更加復雜。而傳統的修復依然是用腓骨來進行修復。但腓骨修復頜面部骨缺損的一大弊端是,患者以后無法進行劇烈運動。

“教授,我才19歲,我熱愛足球,寧可不做手術也不能沒有足球,以后我該怎么辦?” 在溝通完手術方案后,這位19歲的少年當時就落淚了。

面對撲面而來的蓬勃朝氣,面對這份對足球的赤誠,也面對因突如其來病患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年輕人,潘教授“心軟了”,決定為這名年輕人進行一次冒險。

“當時我們有一個研究很多年的科研方向叫做骨膜自發成骨技術,已經進行動物實驗,也在國際雜志上發表了研究成果,但還沒有真正應用到臨床,因為從實驗到臨床是不能違背醫學倫理的,而且在動物身上成功的實驗,未必到了人身上也能取得良好成骨效果。我就想怎樣在符合醫學倫理和有科學依據支持的前提下幫助他。”所幸,這名年輕人的腫瘤還未突破,骨膜完整。而鈦板固定本身也是一種符合醫學科學的術式。于是,潘教授為年輕人做了鈦板固定,并將完整骨膜包繞在鈦板外進行縫合。同時告訴他:等你什么時候不踢球了,再來找我給你做腓骨移植。

一年后,男孩來復查。“我當時樂得要跳起來了!”潘教授如今說起當時的情形還激動得拍手。“缺損的地方完全被新骨連接起來了。我告訴小伙子,你不用移植腓骨了,你的骨頭現在已經長好了。”男孩自然十分激動,如今15年過去了,復查效果依然穩定。如今,潘教授的研究課題骨膜自發成骨技術早已成功開展臨床應用,為許多頜面部骨缺損修復患者提供了治療新選擇,幫助他們重獲新生。

在科研和臨床的道路上,潘教授的探索仍在繼續。一直以來,他都以行動和成績生動詮釋著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醫務工作者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精神。而敢為人先,需要妙手回春的醫術,更需要直面風險的勇氣。“因為太喜歡這份事業了,所以有追求。”也正因為有追求,潘教授才能不斷有所成就。

一生懸命:臨床、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

有人說,你把時間花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潘教授把生命中的40余年都獻給了口腔醫學事業,不僅完成了大量頜面外科及種植臨床病例,包括一些國內首創的術式及罕見疾病的治療,同時還在口腔領域不斷進行科研攻關,迄今為止發表論文百余篇,更有數十篇發表在SCI核心期刊上,他正在用科學方法結臨床經驗并最終指導臨床工作,從而使臨床工作更加嚴謹與科學。

“醫學就是你要不斷去結經驗,任何一個醫生都是這樣的。當你想給病人最好的服務和診療方案,你就要活到老學到老,因為科技的進步實在太快了,每一個科學的治療方案都凝聚著扎實的理論基礎。”反過來,大量的臨床工作也能去反復驗證科研成果,提供科研創新的實踐基礎。因此,即便已經到了可以含飴弄孫,樂享天倫的年紀,潘教授依然保持著高強度的工作節奏活躍在臨床一線,還有大量年輕醫生帶教,研究生、博士生培養工作。而在實醫生帶教上,他也秉承著像做臨床和科研那樣的嚴謹態度,不斷思考,結方法,以期更好達到口腔醫療人才培養的目標。如今,他培養的大量學生已經成為所在醫院口腔科的“中堅力量”,其中不乏全國知名三甲醫院口腔科。

圖:潘巨利教授幾乎年年獲取首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在2020年初,當大家都因疫情無法恢復正常工作而宅在家里時,潘教授一刻也沒有閑著。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天從早晨9點到晚上9點都在讀書,學,查閱國外論文文獻。而每次讀一遍文獻,潘教授都會受到莫名的觸動。“時工作太忙,有時候遇到的問題可能來不及及時去鉆研處理,現在正好可以帶著問題去查資料,去學,這是一種興趣,也是種樂趣。”

在低頭走路的同時,潘教授也不忘仰望星空。對我國口腔醫學事業未來的發展,他表示,盡管年來人們的生活水提高了,但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人們的口腔保健意識還不強,因此呼吁國家對百姓的口腔醫療保健工作更加重視,以提升國民的全身健康。與此同時,伴隨未來人們對口腔醫療保健的重視,就診病人越來越多,未來口腔醫生的診療量也會大幅提升,希望有條件的醫學院校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適度擴大口腔醫學生的招生人數,以提升我國口腔醫療系統的人才隊伍培養。而具體到當下,口腔數字化技術正在走進口腔醫學各個學科,未來也將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引領口腔醫學發展,因此作為口腔人要擁有數字化技術,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實現精準治療。

醫者與師者:前提都要心地善良

“教授,您幫幫我吧!無論結果怎樣,我都接受。”當那位工程師女士再次上門時,眼神中滿含淚水和希冀,讓身為醫者的潘教授動搖了。出于醫者的“不忍人之心”,他決定再次冒險。

當那位工程師女士第一次找到潘教授的時候,她的上頜牙已經缺失了十多年的時間。她的日常工作需要社交,需要演講,而活動假牙卻隨時都可能會掉下來,于工作,于生活都是一種糟糕的體驗。此前,這位女士已經被很多醫院和醫生拒絕治療了,足見其治療難度之高。而在如今緊張的醫患關系面前,人心是比困難的治療更難以把握的情形,沒有人愿意為此冒險。

“如果我再不接受這個病人,她以后可能就永遠這樣了。”而接受高難度手術的挑戰,需要患者的信任與托付,需要對自己過硬專業技術的底氣,更需要一顆尊重生命,理解患者的“醫者仁心”。后來這位工程師女士的手術十分成功,感激之情更無以言表,她對潘教授說,無論何時,只要潘教授需要,她愿意做“行走的病例”。

“成為一名好醫生,前提就是要心地善良。”這是潘教授由衷的仁心彰顯,也成為他做導師時評價學生的重要標準。“大學畢業后留在大學的附屬醫院,每年都要帶學生,我對學生的評價,就看他在時接診過程中對病人的態度,看他的熱心程度,負責程度。如果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他一定會極力為病人著想,我就認為這是一位未來的好醫生苗子。”

“尊重患者敬佑生命,全身心付出,為病人的口腔健康、全身健康保駕護航就是我的信念。”因為心懷這份偉大的信念,他可以年古稀依然奮斗在臨床一線,每年完成上千顆種植牙,而這數千顆病例中更不乏那些情況復雜,多次求醫無門的患者。因為信念,因為熱愛,更因為善良,他從不拒絕患者,不斷為缺牙患者帶去希望與光明。為了做好手術,他戒掉酒,堅持每天運動,以保證手的穩定。在顯鏡下,1毫米的血管,潘教授可以縫6針,而這若是手不穩,必然無法做到。

同時,作為教書育人的師者,在潘教授看來,善良同樣必不可少。“你要是一個善良的人,你才能夠把你寶貴的東西毫無保留傳授給學生。”醫生的積累和經驗在臨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醫療圈中,“傳幫帶”的傳統一直存在。要為病人提供高品質醫療服務,自然需要有不斷的傳承。“高年資的醫生要不斷結經驗,把經驗傳給年輕醫生,這種傳承才能夠更好的為更多病人去服務。”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潘教授的指導下,他的團隊多次在國內最有影響力口腔種植BITC大獎賽中獲獎,其中于2014年獲得全國決賽金獎。此外,他指導研究生的一篇科研論文獲得2014中華口腔醫學會新星講壇-口腔新秀專場一等獎。

圖:潘巨利教授團隊多次在國內最有影響力口腔種植BITC大獎賽中獲獎

圖:潘巨利教授擔任教育部學位中心博士/碩士學位論文評審專家,曾多次受邀擔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等碩士、博士研究生論文答辯委員委員

如今,即便從公立醫院出走,潘教授也依然在燃燒自己,照亮年輕醫生。

尾聲:

本身過硬的醫療技術,仁愛負責的職業操守,讓潘教授在業界享有很高聲望。想要邀請他加入的民營口腔醫療機構更是不勝枚舉。但他最終選擇與瑞爾同行。

采訪結束時,潘教授談到了加入瑞爾的初衷。“鄒先生說過的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他說瑞爾對醫生的管理,不是在‘管’,而是在‘幫’,我們在幫助醫生解決困難,達到醫生需要追求的那種目標。這種穩扎穩打,尊重醫療的理念,讓我認為在這里工作可以繼續做我喜歡的醫療,我喜歡的科研和教學。所以未來,我想帶領瑞爾的年輕醫生去做科研,做專利項目,做醫生培訓,如此營造一種濃厚的學術氛圍,讓民營口腔醫療也可以在醫教研相互促進下,健康穩步發展。同時,我也會帶領并指導瑞爾的年輕醫生多參與口腔行業國家級的賽事,去展示瑞爾的綜合實力和風采。”

說完這番話后,潘教授匆匆趕往病例研討會現場。望著他離去的背影,我們似乎望見了瑞爾更美好的明天。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責任編輯:ERM523

相關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国产a理论片| 波多野结衣女教师|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三级中文有码中文字幕| 日韩在线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本另类| 粗大挺进尤物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极品另类高清videos| 在线观看免费av网站| 一级做a爱一区| 日本xxxⅹ色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狠狠| 污污的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老板| 色综合网站在线| 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 老司机成人影院| 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sihu免费观看在线高清|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国产一区风间由美在线观看| 91麻豆最新在线人成免费观看| 欧美三级韩国三级日本三斤| 女人zozozo与禽交| 成人午夜性影院视频|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乱码| 欧美黑人巨大videos在线| 免费一级毛片女人图片|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1区2区|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婷婷色综合av蜜臀av| 五月天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在人间免费观看未删减| a级高清观看视频在线看| 好吊日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