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3年4月6日23時,《自然·衰老》雜志在全球范圍內發表關于“百歲老人的長壽表征研究成果” ,研究論文題目名為:《百歲老人之長壽表征為年輕化的腸道菌群》。該研究成果表明:廣西長壽人群(百歲人群)具有獨特的腸型和衰老模式;與普通老人相比,長壽人群具有與年輕人更相似的腸道菌群結構和更高的菌群多樣性;具有潛在益生和抗炎作用的擬桿菌在長壽人群顯著富集;長壽人群上述特征在衰老過程中均得以維持。
該研究成果在《自然·衰老》雜志刊發的電子截屏。
此項科學研究由廣西愛生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生生命)的科學家團隊主導完成,合作單位包括廣西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大學、廣西大學和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據悉,愛生生命科學家團隊于2019年1月正式開展“長壽老人人體微生物組計劃”,依托“廣西特有、中國稀缺、世界罕見”的自然型長壽資源,開展研究百歲老人腸道微生物群的衰老模式。以王帥博士、羅衛飛博士領導的科學家團隊歷時4年對來自中國廣西的1575人(年齡分布在20-117歲,其中包括297名百歲老人)的腸道菌群進行隊列和縱向研究。
長壽人群顯示出獨特的腸道微生物群老化模式。項目組供圖
百歲老人避免了各種慢性疾病的困擾,是健康長壽的優秀典范。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老化模式與健康狀況有關。《自然》的編審、國際著名的生物領域研究學者、愛爾蘭科克大學Paul O'Toole教授表示:該研究成果探索了百歲老人的腸道微生物組,并將其與中國的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大隊列比較。鑒于該研究聚焦于一個完全不同的地區隊列,它將有助于建立一個和健康老齡化相關的微生物組變化的通用模型,這使得這項研究變得有意義和重要。
百歲老人現場調研照片 。項目組供圖
百歲老人現場調研照片 。項目組供圖
百歲老人現場調研照片 。項目組供圖
《自然》雜志自1869年創刊以來,是科學界公認的全球三大頂級學術期刊之一。為進一步引領衰老科學的重大議題,2021年1月《自然》雜志新開辟了《自然·衰老》子刊,主要發表從衰老生物學機制到衰老對社會影響的多學科研究成果。愛生生命關于長壽與腸道菌群關系的研究成果成功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表明其研究方法和結論得到了同行專家和國外研究學者的肯定,體現了愛生生命在長壽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已躋身國際前沿行列,為長壽資源開發利用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展示了可落地的產業應用場景,推動了長壽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另外,此項研究成果經發表后,已被國內外生物醫藥領域各專業平臺大量轉發,獲得重要關注。
核心樣本存儲 。項目組供圖
關于預期壽命的經濟價值,依據相關經濟學和遺傳學研究結果,“延緩衰老使預期壽命延長1年可帶來38萬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延緩10年則可產生價值367萬億美元的經濟收益”。以提高人類健康壽命為目的的長壽科學研究以及長壽科技的產業化均前景廣闊。
菌種分離培養 。項目組供圖
菌種功能研究。項目組供圖
愛生生命團隊擁有6名博士、30多名碩士,自2018年成立以來累計投入近億元資金,完成20000多株長壽菌株分離、純化以及相應的功能實驗等科學基礎建設,建成集研發、運營、生產于一體的超大規模的長壽數據庫和長壽菌群雙產業平臺,擁有40多項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全力以赴開發干預疾病、改善健康、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微生態產品和醫療健康大數據模型及AI技術。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