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過程中,全球化是一條必由之路。
6月15日,谷歌Google攜手凱度發布了“2023年中國全球化品牌50強”榜單及報告。在今年的榜單中,字節跳動、小米、華為、海爾等品牌位居前十。
眾所周知,全球化品牌的塑造,是個持續性的系統工程。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些品牌能夠上榜全球化品牌前10強,不僅體現了品牌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也看到了海外用戶對其的認可。
借用全球視角審視榜單,以海爾為代表的山東品牌的亮眼表現,無疑為山東從品牌大省邁向品牌強省帶來更多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海爾在品牌全球化方面的發展思路與實踐經驗,對于山東后續培育更多世界名牌,能夠提供參考借鑒。
1 中國全球化品牌50強 山東兩品牌躋身前十
6月15日,谷歌聯合全球品牌數據與分析公司凱度集團發布了“2023年中國全球化品牌50強”榜單及報告。
今年的榜單,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等11個海外市場的用戶進行了深度調研,并綜合MDS模型分析與Google在線覆蓋受眾和收集數據的能力,以增強榜單的權威性與準確性。
相較2022年,今年榜單所涉及的行業范圍持續擴容,囊括內容娛樂APP、消費電子、線上時尚、電子商務、家電等15個品類。
雖然榜單評選的只有前50強,但報告所聚焦的中國全球化品牌卻高達234個。且令人振奮的是,雖然經濟下行壓力猶存,但全球用戶依然對中國品牌充滿了信心,對90%以上的中國品牌,至少有70%的用戶表示愿意考慮它們。
的確,在品牌強國建設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愈發重視品牌塑造,并將品牌建設視作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
而透過此番發布的50強榜單,其實也可以看到中國經濟“脫虛向實”的鮮明趨勢。以十強為例,涉足實體經濟的品牌占比過半。在國家明確將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大背景下,全球化品牌塑造正成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
該榜單顯示,山東共有三個品牌上榜,其中兩個品牌躋身前十位。具體來看,海爾連續7年進入前10,位居家電行業第一;海信位居第9位,僅次于海爾;青島啤酒位列39位成為酒類行業唯一入選品牌。三大品牌集體上榜,也讓站在世界舞臺上的山東,迎來“高光時刻”。
事實上,對身兼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任的山東而言,想要縱深推進動能轉換,必然要實現“山東制造”與“好品山東”融合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看,海爾、海信、青島啤酒在全球化品牌榜單中的亮眼表現,其實也為山東拿下了不少印象分。
2 山東力量全球創牌的新期待
毫不夸張地說,海爾在全球市場開疆拓土,不斷提升品牌全球化價值的一整套行動邏輯,對于山東如何培育出更多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影響力和價值的品牌,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
創新是全球創牌的驅動器。
首先就是質量。要知道,品牌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象征,也是質量強省的內在支撐。
今年4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質量強省建設綱要》,其中提到將深入實施質量強省戰略,提升產品、工程、服務質量,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全面助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質量支撐。
換言之,品牌想要體現更高的價值,離不開質量這一前提條件。
對于曾“砸冰箱”強化質量意識的海爾而言,自創業以來始終秉承著“質量為王”的理念,堅持為用戶創造更好的體驗,這讓其昂首挺胸地走上國際舞臺。
當然,對于海爾這樣一個著眼于全球化布局的企業而言,僅僅只是走上國際舞臺遠遠不夠,還要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能夠站穩腳跟,并發展得好。
為此,海爾在進軍全球市場伊始,就毅然選擇堅持自主創牌,而非代工出口,而這份堅持如今也化作了實實在在的成績。根據世界權威調研機構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22年海爾全球大型家用電器品牌零售量第一,實現全球14連冠。
海爾之所以堅持,甚至“執念”于自主創牌,關鍵還是在于企業對創新一以貫之的重視。
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才能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塑造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作為引領行業創新的鏈主企業,海爾在創業之初便堅持自主創新,通過在全球建立10+N開放創新生態體系,能夠觸達全球資源100萬+,真正實現了“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以全球資源加速中國創新。
截至2022年底,海爾主導和參與發布國際標準97項,居行業首位;并在全球擁有100余個IEC和ISO國際標準專家席位,家電領域2/3的全球標準專家和標準提案,均來自海爾。這意味著海爾正通過持續地科技創新為中國行業發展贏得了全球話語權。
山東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實施科教強魯人才興魯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由省委書記、省長任雙主任的省委科創委,足見對科技創新的重視與關注。海爾作為鏈主企業在推動山東省科技創新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持續深化與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的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建設,同時還主導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建設,聚力解決行業共性問題,也為山東省建設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高地做出了貢獻。
本土化是全球創牌的加速器。
正如凱度集團大中華區CEO暨凱度BrandZ全球主席王幸所說:只注重價格會削弱品牌的競爭力,使其錯失贏得新用戶的機會。出海中國品牌現在的新目標是從有“性價比”的品牌轉變成有“心價比”的品牌。
“性價比”與“心價比”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卻千差萬別。“心價比”的關鍵在于心,品牌要與全球受眾有心與心的交互,而這便意味著品牌不能墨守成規,要針對不同市場量身定制。
事實上,海爾確實也是這樣做的。海爾的全球化是品牌的全球化,是以全球用戶為核心的全球化。基于此,海爾會針對全球不同地區用戶的特殊需求,實行本土化研發、本土化制造和本土化營銷的“三位一體”布局。
從全球化到全球本土化,兩字之差,卻充分體現著全球創牌的差異化理念。由于文化、生活習慣等都存在著極大的地區差異,因此一套產品賣全球已經越來越難滿足用戶的需求,因地制宜,個性化定制,成為引領企業的不二選擇,正如LV推出中國限定款、蘋果推出AirPods Pro限量款等等。海爾的做法則是針對全球不同地區的用戶需求都推出了個性化的產品,在泰國推出的自清潔空調、在印度推出的側T門大冰箱、在日本推出的超薄冰箱、在歐洲推出了速干的干衣機等,皆是考慮到當地環境及用戶實際需求的基礎上,創新研發出的產品。
不論是對于品牌自身內功的“修煉”還是通過“三位一體”布局贏得用戶的心智,海爾的全球創牌之路,確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目前,海爾已經走進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10億用戶家庭。特別是在2022年,海爾在全球實現了逆勢增長,其中,北美、西歐、中亞等均以超行業平均增速2倍以上的速度增長。
還是那句話,品牌體現的是一家企業、一座城市的競爭力,而品牌的全球化水平則會直接影響一家企業、一座城市能否提升自身的發展能級。
身為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面對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任在肩,山東需要涌現出更多像海爾這樣具有全球化價值的品牌。
如此,方能不負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