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又稱漢裝,華服,華夏衣冠,漢服作為獨特的文化符號,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傾向和生活方式,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不同于傳統漢服,如今當代的新中式漢服同傳統漢服相比,又有哪些變化呢?本期創新之路節目邀請北京心司南科技有限公司設計師朱哲靈一起聊聊漢服的話題。
說起漢服,我們都不陌生。一開始不正規的接觸,應該是把影視劇里皇子公主們的衣服當作漢服。可能很籠統,但卻是我們一開始對于漢服的理解。后來隨著網絡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漢服博主進入我們眼前,我們漸漸的明白了,什么是漢服。
而今天,朱哲靈朱老師來到創新之路節目,給我們講解什么是漢服?它又有什么變化?
創新之路節目先在這里科普一下朱哲靈老師,朱哲靈生于湖北中醫世家。曾任北京民族大學美術系年度客座教師,講授《中西文化碰撞》。任服裝設計師協會會員,三次應邀中國國際時裝周。作品有“司南”,中國古代思想家貝殼旋轉屏風,“十二生肖孔明鎖”等系列文化教具。
今天朱老師來到創新之路節目,也是借助創新之路節目向大家宣傳漢服文化,讓大家知道更多有關漢服的知識。在創新之路節目的一開始朱老師就跟我們講解了時尚漢服和傳統漢服的區別。很多人以為的漢服是某個朝代的衣服,其實不是。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不止在一個朝代有漢服,漢服在漢代、漢末魏晉六朝、隋朝、唐代以及南宋均是漢服,只是每個朝代衣服樣式各不相同。
網上很多人調侃說56個民族,55個民族衣服好看。但其實我們漢服也是有自己的傳統服裝的,只不過,現在的短袖褲子可能更適合我們的日常出行,傳統漢服更繁瑣不適合上班族。當然,漢服也一直在發展,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新中式漢服出行。
不同于傳統漢服,新中式漢服不禁結合了現代服飾的精簡,也有去借鑒一些西方服裝的特色,相較于傳統漢服,新中式漢服更適合人們日常出行。就像朱哲靈老師在創新之路節目里說的一樣:“到了一個新的環境也要懂得入鄉隨俗因地制宜,也要適應社會環境人們的心理,再注入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不斷融合發展的,就像中國文化歷史。漢服永遠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朱老師在創新之路節目中說他會慢慢地運用到國家的文化,去提煉,去精簡,希望漢服能越來越簡單。很多人都覺得古代漢服可能會跟現代的服飾差距較大,漢服是作為日常服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加以改良,這也是和從前的漢服不一樣的地方。
任何一種生存方式都有它存在的必然,也非常感謝朱老師在創新之路節目現場分享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