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中巴經濟走廊海爾-魯巴經濟區,一臺臺海爾太陽能混合空調正從海爾巴基斯坦工廠的空調生產線上魚貫下線。這是今年夏天巴基斯坦空調市場上的“爆款”產品,也是巴基斯坦首款太陽能混合空調。
之所以深受當地家庭的喜愛,是因為這款搭載“中國科技”的產品可以在晴朗的白天直接利用太陽能,也可以在陰天或夜間自動切換至電網供電,幫助巴基斯坦用戶在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里實現節省電費、降低碳排放。
這是海爾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一個縮影。圍繞共建國家需求,海爾推進本土化研發、本土化制造和本土化營銷的“三位一體”本土化創牌。目前,海爾已經在共建國家建成了22個工業園、103個制造基地及103個貿易公司。
“對于企業來說,提供讓共建國家用戶滿意的產品體驗,是最起碼的事。”在海爾海外電器產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慶福看來,“海爾要做的,是與共建國家的生態伙伴和用戶共建共享共創,把來自中國的產業力量和創新成果帶到當地,服務當地的產業鏈構建和經濟發展。”
分享“中國機遇”,構建共贏產業鏈
洗衣機能洗地毯,搭載集電控變頻和快冷速凍技術的冰箱將制冰時間由6小時縮短至2小時……在巴基斯坦市場,海爾針對當地的生活習慣進行了多款個性化的產品研發,引領家電行業向低能耗、環保冷媒、智能家電方向升級。
巴基斯坦是海爾較早進行海外布局的市場之一。目前,海爾在巴基斯坦當地產能達到240萬臺;帶來了直接就業人口4500人、間接就業人口超1萬人。截至2022年,海爾在巴基斯坦連續8年位居當地白電品牌份額首位。
“共建‘一帶一路’,讓我們的海外創牌之路越走越寬,也帶動著全球家電產業的變革。”張慶福說,“這樣前所未有的‘中國機遇’帶來了企業與共建國家之間的‘雙贏’。”
從地圖上看,巴基斯坦地處亞歐交接區域。受制于過往薄弱的工業基礎,當地家電產業本土制造、技術實力較弱,曾經高度依賴進口。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海爾-魯巴經濟區成為其中一股堅實力量,以海爾為龍頭的中國企業的到來,改變著當地家電產業的格局和貿易結構,為地區繁榮增添強勁動力。
海爾-魯巴經濟區是中國在境外正式掛牌的首個經濟貿易合作區,也是巴基斯坦政府批準建設的巴基斯坦中國經濟特區。在這里,海爾擔當的角色不僅是家電生產商,也是家電產業鏈平臺運營商,帶動了產業鏈配套企業和裝備企業入駐園區,吸引更多中國企業來巴基斯坦投資興業。
“不少中國企業在巴基斯坦投資,形成了新的產業鏈。比如海爾集團在巴基斯坦建立了海爾工業園,生產的家電不僅能滿足巴基斯坦的需求,還能供應中東。”曾深入共建國家調研的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如是說。
“海爾對本土化創牌的堅持帶動著巴基斯坦整個家電行業的技術升級、標準輸出和產業體系的升級,讓當地的家電產業鏈具備造血能力。”據海爾巴基斯坦貿易公司總經理馮憲法介紹,2020年海爾與巴基斯坦科技部共建空調實驗室,協助巴基斯坦建立空調能效標準體系,推動其家電行業的升級。由巴基斯坦國家認證委員會(PNAC)認可的海爾焓差實驗室發布的測試報告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70多個國家的認可,為巴基斯坦各企業出口業務打下堅實基礎。
感受到“中國機遇”的不僅是當地的產業,還有身處產業鏈中的當地員工。
在海爾泰國工廠,每月一次的創新項目例會,主角是當地的泰國員工。9月的這一次,“聚光燈”聚焦到了阿努蓬身上——他帶領團隊提交的一個叉車運行優化方案,在創新項目會上獲得認可。在海爾“人單合一”模式引領下,阿努蓬將帶領團隊實現項目落地,并從中獲得增值分享,落地過程中所需資源,海爾都可以從全球資源庫中為其調取。
“我感受到的是海爾對創新的尊重、對自我價值實現的尊重。”從10年前進入海爾的菜鳥,到如今熟悉冰箱、空調全流程生產環節,并成為帶領團隊創新的管理者,阿努蓬的個人能力和價值,正在中國企業帶來的管理新范式和發展新機遇中不斷放大。
落地“中國智慧”,以溫度傳遞希望
上午8點,一聲嬰兒的啼哭開啟了烏干達坎帕拉姆波馬村第二衛生所一天的接種工作。莎米婭是當天第一位帶孩子來接種疫苗的母親,她要為兩個半月大的小女兒接種脊髓灰質炎、肺炎鏈球菌等4劑疫苗。
“現在我們能按計劃準時接種疫苗,來到這里只用5分鐘就能完成接種,這對我孩子的健康很重要。”據莎米婭介紹,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疫苗存儲有著嚴格的溫度要求。然而烏干達的衛生所時常停電,疫苗常常會因無法保溫而失效,她此前的幾個孩子甚至會因為疫苗短缺而放棄接種。
這樣的情形在近幾年間得到了改善。2015年,中國首款太陽能直接驅動儲冷的疫苗冰箱由海爾生物醫療研發成功,完全不需要蓄電池,即使在43℃環境溫度下斷電后,箱內溫度仍能保持在8℃以下,并維持120小時,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維持冷藏溫度72小時的規定。
如今,海爾的太陽能疫苗冰箱已進入包括烏干達在內的80多個共建國家,每年服務4500多萬兒童的疫苗接種,助力非洲低收入國家免疫接種率提升近一倍。
“中國企業帶來的中國獨有的解決方案也貢獻了中國智慧,在烏干達社會得到普遍認可。”中國駐烏干達大使館臨時代辦范學成表示。
更多像這樣有溫度的“中國智慧”“青島制造”的健康解決方案,正在惠及更多共建國家的更多領域。
在埃塞俄比亞,海爾交付完成了非洲疾控中心總部項目,提供實驗室搭建所需的55種、374臺設備。這一項目是中國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宣布實施的“旗艦項目”,是中國首個對外援助疾控中心項目,也是非盟第一個P3等級實驗室,對于提升非洲疾病預防、監測和疫情應急反應速度意義重大。
在尼日利亞,海爾超低溫冰箱、藥品柜、遠程監控裝置、凍存管耗材等入駐非洲首個基因庫,服務科學改善非洲乃至全球的診斷治療。在數十臺太陽能血液冰箱入駐的尼日利亞國家血站,海爾首創的太陽能血液冰箱不僅擺脫了對電網的依賴,還可以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實現統一管理,使血液的存儲更加安全,管理更加便捷。
“共建‘一帶一路’搭建起國際合作的新框架,為包括海爾在內的國內企業暢通了交流渠道,深化了企業與相關國家及國際組織的合作。”海爾生物副總經理王廣生表示,“這為公司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各方多樣化的需求,進一步激發了中國品牌出海的活力。”
下一個金色十年,潛心畫好“工筆畫”
當地時間2023年3月15日上午,海爾埃及生態園在埃及齋月十日城舉行奠基儀式。埃及作為“一帶一路”的交匯點,是歷史上連接東西方貿易和文化的樞紐。在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節點,海爾布局的這一生態園總投資額1.6億美元,設計總產能超百萬臺,一期將于2024年上半年投產運營。
在這里,海爾帶來的不僅是超百萬臺的產能,還將建造具有智能化、數字化、柔性化的生態工廠,通過搭建海納云數字孿生園區平臺,實現生態園人、事、物“一張屏”展現,園區全要素和全流程可視、可控,帶動當地家電全產業鏈的智能升級。
“海爾海外‘三位一體’布局的腳步不會停,在市場拓寬的同時,推動當地產業向縱深發展,潛心畫好產業提升‘工筆畫’。”在張慶福看來,這代表著下一個金色十年,海爾在共建國家布局的趨向。“‘縱深’即向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方向持續深入。”他表示,“這與海爾在國內布局的賽道很相似,未來海爾將持續把在智慧家庭和工業互聯網賽道上的探索成果對外輸出復制,賦能當地產業發展。”
把中國率先探索的數字化、智能化成果向共建國家輸出,目前海爾的這一布局的初步成果已經顯現。
在智慧家庭領域,在中東非,海爾打造了支持阿拉伯語言的智慧廚房、客廳、臥室等智慧家庭場景;在泰國,卡薩帝落地首個智慧家庭體驗中心;在巴基斯坦,海爾先后建設了3家智慧家庭體驗店,通過搭建自有的生態平臺為用戶提供最佳的生活場景體驗。
在智能制造領域,2021年底投產的海爾羅馬尼亞冰箱工廠是歐洲首個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下的互聯工廠。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賦能,工廠數字化管理水平獲得極大提高,設備故障率大大降低,并針對總裝線實施了28個改善點,實現了提質增效、產能爬坡。
在綠色制造領域,2022年投產的海爾土耳其洗碗機工廠彰顯著可持續發展決心。工廠配備智慧能源系統,應用太陽能和可擴展的模塊化技術,踐行綠色、低碳制造新模式。
分享“中國機遇”,落地“中國智慧”。可以想見的是,海爾將在進一步服務和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扎根當地、服務當地、貢獻當地,助力繪就更加壯美的絲路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