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作為生命科學的基石,近些年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基因測序儀的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發改委《“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強調加快發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推動以單分子測序為標志的新一代測序技術創新。政策引導為科技發展指路護航,基因測序行業也涌現出了不斷攻關難題的科技創新公司,本次專訪特別邀請北京普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黃億華博士,為我們分享他和團隊在納米孔基因測序行業奮斗的故事。
黃億華
北京普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
北京普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多名國際知名教授發起,成立于2021年11月,主要研發第四代基因測序技術(即納米孔基因測序技術),公司基于生物納米孔DNA測序原理,以自主研發的納米孔測序化學和解析的多種新型膜蛋白納米孔原子水平的結構為基礎,結合核酸化學、蛋白質工程、人工膜構建與表征、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設計、深度學習及基因組學等技術,開發以生物納米孔為基礎的新一代核酸及其他生物聚合物測序儀與配套試劑耗材。
源于信念 始于責任 終于落地
基因測序技術是解鎖人類生命奧秘的重要方式之一,對生命科學發展起到著革命性的作用,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這項技術已經歷了四代的完善和發展。第四代基因測序技術,即納米孔基因測序,和其他三代在測序原理上有著本質的不同,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具有超長的測序讀長。理論上來講,不管DNA有多長,都可以從頭測到尾,但第二代最長只能測300-500個堿基,第三代可以測10000個堿基左右,而納米孔測序則可以測幾百萬個連續堿基;二是納米孔測序儀可以做得非常便攜,納米孔測序的原理是利用高精度的電流檢測技術進行測序,不同于一代到三代的熒光檢測技術,檢測熒光變化需要大型的檢測儀器,而電流檢測既靈敏,又可以做得更便攜;三是納米孔基因測序可以直接測RNA序列,也可以直接加測核酸上的表觀遺傳修飾,簡化了測序程序,而其他三代,測RNA時都要通過逆轉錄成DNA后,才可以實現測序。基于此,第四代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前景廣闊。
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就任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黃億華博士在這個領域已經深耕多年,有豐富的經驗積累。2014年,黃億華博士同團隊成功解析一個β-桶狀膜蛋白原子水平的結構,但同樣的研究成果被英國某生物技術公司申請專利并推出納米孔基因測序儀。在之后的研究中,黃億華博士發現和解析了更多的可用于納米孔測序的膜蛋白。基于這些研究成果,黃億華博士帶領團隊先后獲得中國科學院重大儀器設備研制項目、0-1創新項目等專項以及生物島實驗室的支持,并在實驗室的條件下完成了納米孔測序原理的驗證,這更加堅定了他在中國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基因測序系統的信念。2021年,為真正做出納米孔測序技術的相關產品,實現高通量測序,黃億華博士帶領團隊創立北京普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兩年多的時間,普譯生物已完成從技術到產品的轉化,并獲得天使輪、A輪兩輪累計過億元的融資,實現快速發展。
談及普譯生物名字由來,黃億華博士表示,普譯寓意對不同的生物大分子聚合物普遍都能夠進行測序,普譯即“普基因之序,譯生命密碼”,而英文名是“Polyseq”,代表著利用納米孔測序技術,不僅可以測DNA的序列,還可以測RNA,甚至蛋白質的序列。公司logo由兩個英文字母“P”和“Y”組成DNA雙螺旋結構,外周是孔道,暗示DNA可以通過納米孔實現測序。
矢志創新 迎難而上 凝心聚力
普譯生物堅持創新,2024年1月16日召開了第一季度新品發布會,推出三項產品:單芯片的納米孔測序儀主機、以ASIC為基礎的含有2560個測序單元的測序芯片以及兩款DNA測序試劑盒(常規/快速)。這次推出的測序儀僅1.5公斤重,測序芯片可以實現單孔單次超過97%的DNA測序準確度,同時一致性準確度超過99.99%。最長測序片段長度可以超過20萬堿基(200K),一張測序芯片可產生約15G左右數據。
每個成果都凝聚著太多的精力與心血,談及公司研發過程所遇到的難題時,黃億華博士表示,萬事開頭難,創立公司需要技術、人才、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持,這對長期從事科研工作的黃億華博士而言,是不小的難題。普譯生物在公司成立初期,便完成由IDG資本和水木創投聯合領投的數千萬元融資,同時,水木創投投資總監王大千博士加入普譯生物并任總經理,他畢業于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對于公司的經營發展和醫療器械的研發都有著豐富經驗。研發型的芯片在生產時需要同成熟的芯片一起排隊,普譯生物作為初創公司,在工廠排隊過程中往往排在最后,流片時間較長一般都在半年以上,對公司的前期工作開展造成影響。而王大千博士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在芯片設計過程中,對每個步驟每行代碼都親自進行了審閱,保障了具有2560個測試單元的芯片設計生產一次性通過,節省了流片時間,公司得以順利開展下一步工作。
一個好團隊最不能缺的是人才,在吸引培養人才方面,普譯生物給予相應薪資和股權激勵,在工作中共同探討、學習,同團隊一起成長,更重要的是,團隊的核心人員有著共同的愿景,致力于這樣一個“卡脖子”技術的突破,都相信公司技術給科研、大健康以及多方面帶來突破和價值。
任重道遠 布局未來 爭做行業先鋒
基因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方面之一,正因如此,國家對測序技術的研發一直非常重視和支持,但同國際的基因測序技術相比,我國的基因測序仍是后起之秀,國家政策的引導為行業發展保駕護航。
測序不是目的,利用測序后產生的數據進行研究應用對于社會發展具有巨大且深遠的影響。黃億華博士表示,基因測序普及后,可以對一個人的不同時期以及正常人和病人的基因組及表達組進行測序,獲得大量的數據,并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利用大數據分析尋找人類復雜疾病和基因突變之間的關系,協助實現精準醫療。
黃億華博士表示,2024年第三季度普譯生物將要推出一款一次可以裝載六個PolyseqCell芯片的測序儀主機,也將會推出優化后的RNA測序試劑盒。未來,在技術研發層面,普譯生物也將繼續在提高測序通量、提升測序準確度的基礎上,降低測序成本;商業化布局層面,也將讓產品走進各科研單位、疾控中心和各測序服務平臺,也要在國家完善好納米孔測序技術的標準后,積極實現醫療器械注冊,讓納米孔基因測序走進全國乃至世界各醫療機構。
普譯生物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過程中,黃億華博士也收獲了豐富的創業經驗,并樂于把這些分享給其他創業者,黃億華博士認為,創業者應當做自己專業擅長的事,于他而言,膜蛋白納米孔結構解析和表征是其專業所長,做好納米孔測序也是其公司目標;公司的發展要講究效率和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公司要快速發展和迭代,才能在國際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公司發展需要橫跨多領域、交叉學科的人才支撐,與團隊通力合作,才能在創業道路上走的扎實且精彩。力爭先鋒,引領數字社會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