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毫克的中國智慧
1928年,一位名叫露西·維爾斯(Lucy Wills)的英國醫生被招募到印度孟買,去調查大量當地的孕婦患上嚴重貧血的情況。
在深入調查后,她判定這種病情與營養有關。她先后在小白鼠和猴子身上做了多項實驗,然后為22位患者在食物中添加一種叫馬麥(Marmite)的酵母醬,令人沒有想到的是,22位患者都幾乎痊愈。
這種神秘的營養因子,后來被生物學家在酵母和動物肝臟中提取出來,被稱為“威爾斯因子”。直到1941年,它才從菠菜中被完全分離出來,這就是后來人們熟知的維生素B9,因為它在綠葉中含量非常豐富,因此它還有一個更貼切的名字——葉酸。
葉酸被發現后,最初主要被用于治療貧血疾病。20 世紀 60 年代,英國婦產醫生布萊恩·希伯德在工作中發現,醫院里出生的、有神經管畸形的孩子,其母親多半有貧血的癥狀,并首次提出了孕婦在懷孕前和懷孕早期補充葉酸,可以顯著降低胎兒神經管畸形的發生率。
在那個年代,神經管畸形是出生缺陷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痛苦和負擔是巨大的。因此這一重大發現,馬上引發了全球范圍內對孕婦補充葉酸的關注。但是孕婦補充葉酸的計量卻一直沒有結論,直到在中國開展的一項科研項目才給出了答案。
嚴仁英,“中國圍產保健之母”。上世紀80年代嚴仁英在北京順義縣開展了歷時3年的新生兒出生缺陷監測,并發表了《“神經管畸形”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第一原因》的報告:近2000例新生兒中,死亡56例,其中神經管畸形占了14例,占出生人口的7‰,而當時全世界的平均發病率為1‰。
面對如此高出生缺陷發病率,1984年,由北京醫學院牽頭,在全國8省市(北京、上海、天津、甘肅、安徽、遼寧、江西,四川等)建立出生缺陷監測點。歷時三年,得出監測結果,我國出生缺陷總發生率為13.01‰,其中神經管畸形缺陷居首位。
以此推算,我國每年約有8~10萬例神經管畸形兒出生,也就是說,世界上每出生4例神經管畸形兒就有1例在中國。
1991年3月,為共同應對出生缺陷對人類的危害,特別是減少神經管畸形的發生率,北京醫科大學與美國疾控中心簽署了“中美預防神經管畸形合作項目諒解備忘錄”。
圖為中國預防出生缺陷和殘疾項目簽約留影
圖為王隴德副部長同美國疾病中心訪華團合影登報
這次跨國合作,在山西、江蘇、河北、浙江4省30個市縣對25萬育齡婦女的體內葉酸水平及其妊娠結局進行了長達三年的追蹤監測,得出了對全人類健康有著重大意義的結果:育齡女性在懷孕前后每日增補0.4毫克葉酸,可以有效地降低85%的神經管畸形的發生。
每日增補0.4mg葉酸,成為圍產期婦女葉酸增補劑量的全球唯一標準,并被世界50多個國家采用,為提高世界人口質量作出了巨大貢獻。
1996年,中美科研攻關合作也孕育了中國第一個預防新生兒神經管畸形發生的藥物-斯利安葉酸片,而斯利安的名字就是中美合作項目的英文縮寫。
據統計,已經有超過3億育齡婦女服用了斯利安。有數據表明,服用葉酸每年可以減少40多萬先天性出生缺陷的發生,減少30%的嬰兒死亡率。
截止目前,斯利安做了超過10萬次的葉酸科普培訓,特別是對西藏、云南等偏遠地區的適齡孕產婦進行葉酸宣教,覆蓋的人群超過1500萬人次,捐贈的公益資金超過數億元。
關于葉酸在食物中的含量我們采訪了,北京市大興區中醫院結合醫院疾控辦公室醫生:天然葉酸是非常嬌貴的,我們在烹飪的過程中會損失掉大半。如果我們要每天補充0.4毫克的葉酸,我們要吃掉44.5個西紅柿,或者喝掉17.5杯橙汁或者5斤菠菜,這些一粒葉酸就能解決,那屏幕前的你該如何選擇呢?
當我們談起中國力量,我們在談什么?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在服務全球;是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是中國僅用20年就建成了世界最龐大的高速鐵路網;是“特高壓輸電網”讓中國成為地表最強電力國,是不到一毫米的筆尖鋼,讓中國圓珠筆的筆尖徹底打破了國外壟斷,是每天0.4mg的斯利安葉酸標準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