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度、吉利雙大廠股東光環于一身的極越汽車,一夜之間閃崩,轟然倒下,猝不及防,令人頗為唏噓。
無獨有偶,在兩輪汽車界同樣出生自帶大廠光環,且恰巧都以“極”作為品牌名打頭的春風摩托旗下的極核同樣身陷困局——作為春風動力旗下電動車子品牌的極核,雖以高端、性能為定位,但與行業頭部品牌相比,銷量低迷、渠道薄弱、技術積累不足,差距顯而易見。
究竟是行業新貴的崛起之路,還是“偽大廠”的短暫高光?透過銷量、渠道和技術等多維度剖析,極核的真實市場地位浮出水面。
爆款缺席,銷量渠道難敵龍頭
產品力是品牌立足市場的關鍵,然而,極核入局電動兩輪車市場已有四五年,卻遲遲未能推出一款真正的爆款車型。在行業中,爆款產品不僅是銷量的保證,也是品牌塑造的重要工具。
例如,小牛、九號等新勢力品牌憑借創新設計和智能化功能迅速吸引了一批年輕用戶,而極核至今未能拿出類似的代表作。沒有爆款產品的支撐,極核很難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銷量更是評估一個品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指標。從春風動力的財報來看,極核2024年上半年累計銷量僅為2.04萬輛,而行業領軍者雅迪同期銷量高達638萬輛,二者之間差距懸殊。
不僅如此,春風動力披露的極核生產線年產能僅為10萬臺,這一規模在面對行業巨頭的強勢競爭時顯得無足輕重。對比之下,極核離電摩“大廠”的定位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而極核在渠道建設這一領域同樣表現平平。據公開資料顯示,極核目前在全國的門店數量僅有數百家,與雅迪、愛瑪等頭部品牌的廣泛渠道覆蓋形成鮮明對比。
更值得關注的是,極核的經銷商體系主要由春風動力原有的摩托車經銷商構成,且電動車產品并非這些經銷商的主營業務。
這種渠道模式不僅限制了極核市場的滲透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購車和售后體驗。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用戶反映極核售后服務不完善的問題,進一步凸顯了渠道能力的短板。
據了解,極核目前在全國的門店數量僅有700多家,而九號電動和小牛電動分別擁有超過5400家和2800多家門店。這種數量級上的巨大差距,不僅影響了極核的市場擴展速度,更成為了用戶體驗的致命短板。
不少用戶已經開始表達對極核渠道布局的失望。一位車主吐槽,自己距離最近的極核門店有40公里,后期車輛出現問題時,竟需騎行40公里前往售后。而另一些用戶在極核線上下單后發現,提車地點居然遠在30多公里外,考慮到未來每次售后都要長途跋涉,最終選擇了退單。這種情況不僅消磨了潛在用戶的購買熱情,也暴露出極核當前在渠道建設上的短板。
在一個需要“最后一公里”支持的行業里,極核顯然還未能找到通往消費者心中的捷徑。
核心技術欠缺,智能化落后
兩輪車行業的電動化、智能化浪潮正在重塑市場格局,但極核在這一趨勢中并未展現出足夠的競爭力。
作為一家背靠燃油摩托車企業的品牌,極核在技術積累方面遠遜于行業頭部企業。據業內人士透露,極核目前的電池、電機、電控“三電”技術主要依賴供應商解決方案,自研能力相對薄弱。
而在行業內,智能化已經成為新的競爭高地,一些科技和互聯網基因的新品牌不僅能夠自研核心技術,還能快速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智能化產品,極核在這一方面顯得步履維艱。
春風動力作為極核的母公司,雖然擁有燃油摩托車的研發和生產經驗,但這些經驗并不能直接遷移到電動車領域。
兩輪電動車品牌要破局,關鍵一定在產品。新能源與燃油的轉型不僅是動力形式的更替,更是生產體系、研發模式的徹底重構。傳統燃油車企如果不能快速適應這種顛覆式變革,很容易被行業浪潮所淹沒。
在摩托車行業,有個讓人談之色變的“魔咒”——“觸電即死”。以往不少燃油摩托車品牌嘗試涉足電摩或電動自行車領域,卻最終鎩羽而歸。即便一些品牌僥幸存活下來,也幾乎隱匿在市場的邊緣,毫無聲量可言。
如今,極核高調進場,理想是否依然會被現實擊碎?它會不會步那些折戟的摩企后塵,成為“觸電魔咒”的下一個注腳?
繼承春風的質量“通病”?
作為極核的母公司,春風摩托在摩托車行業中的產品質量一直備受爭議。無論是性能表現、設計做工,還是質量穩定性,春風的諸多問題都令人擔憂,而這些“通病”是否會延續到極核的電摩產品中,更是消費者決策時關注的重點。
比如,春風250NK頻發的冷卻液泄漏問題至今未徹底解決,漏油、螺絲斷裂等現象更是層出不窮,車主不得不頻繁檢查、維護甚至更換部件。春風450SR的減震系統表現不足,激烈駕駛時無法有效吸收震動,甚至有車主不得不通過更換減震器來提升駕駛體驗。
不僅如此,春風250NK還長期飽受發動機過熱的困擾,在高溫環境下騎行熱量溢出嚴重,甚至風扇運作頻繁異常。這種情況不僅影響駕駛舒適性,還可能對核心部件造成損害。
這種質量表現如果被繼承到極核的電摩產品中,無疑會讓其在追求高性能的電摩市場中失去競爭力。 對于極核這類主打高端和潮流的品牌而言,如果核心部件質量不過關,消費者對其產品的信任將大打折扣。
此外,春風產品的裝配工藝也存在明顯瑕疵,比如車漆不夠高檔、板件縫隙大,長時間使用后容易松動并產生異響。這種粗糙的工藝水準如果體現在極核電摩的外觀或結構上,無疑會讓其“高端化”形象遭到質疑。
如果極核電摩在生產過程中延續母公司的質量管控問題,用戶的使用體驗將面臨巨大挑戰。
春風摩托在燃油摩托車領域的經驗,并不能直接轉化為電摩的技術優勢。從核心技術來看,極核的三電技術主要依賴供應商方案,尚未形成自主研發能力。而春風自身在產品研發上的短板,或將成為極核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掣肘。
“偽大廠”質疑重重
從極核的品牌定位和運營邏輯來看,其野心顯而易見——要在高端、潮流、智能出行市場分一杯羹。然而,同樣深耕這一賽道的九號和小牛,早已站穩腳跟,積累了強大的品牌護城河。面對這些勁敵,極核是否有能力從中突圍,搶下屬于自己的市場?勝算究竟幾何?
顯然按目前的表現來說,在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極核的表現顯得后勁不足。
銷量與頭部品牌差距巨大、渠道覆蓋率低、技術積累和產品力薄弱,這些問題無一不在提醒市場,所謂的“電摩大廠”極核,或許只是資本催生下的虛幻泡沫。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兩輪車賽道上,留給極核的時間并不多。兩輪電動車市場熱潮持續高漲,兩輪車行業也正迎來電動化、智能化、年輕化的全面變革。
行業巨頭雅迪、愛瑪加速布局,科技新勢力九號、小牛迅猛崛起,消費者對智能化產品的期待不斷提升,每一個變化都可能拉大極核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如果極核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技術和產品的突破,難以擺脫“偽大廠”的質疑,那么它不僅會錯失行業風口,甚至可能徹底被市場邊緣化。 在電動兩輪車這個正在重塑的新戰場,猶豫、妥協和遲緩都將是致命的。
在未來,極核能否奮起直追,攀上行業高地,或是逐漸淪為行業淘汰者,答案恐怕很快就會揭曉。而現實是,誰能踩準市場節奏,誰才能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