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數字杭州,活力奔涌。超前的戰略眼光,讓杭州在創新領域率先起飛,從“杭州六小龍”引發的全球關注,堪稱“杭州現象”。
浙報集團杭州分社推出“新春走基層·一線潮——AI走讀新質生產力”欄目,記者攜手“西湖智庫”專家走讀杭州創新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沉浸式體驗科技中國的春潮澎湃,一同走入杭州引育科技新銳的神秘之境……
本期將鏡頭對準推動腦機接口技術從1到100的進化的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
1924年,德國神經科學家漢斯·伯格通過頭皮電極首次記錄到人類腦電波。這一發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突破之一。
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韓璧丞無數次講起這個“簡陋”的實驗,那是腦機接口從0到1的歷史時刻。
2015年,韓璧丞與伙伴們幾乎是在同樣簡陋的條件下創立了強腦科技(BrainCo),他們的目標是:推動腦機接口技術從1到100的進化。
僅僅3年后,韓璧丞和團隊決定將公司總部搬到杭州。他們要讓腦機接口跨越實驗室穹頂,為這場持續百年的努力構建全新坐標系,他們認定杭州是最適合的“樞紐”城市。
在“杭州六小龍”的現象級熱度推動下,更多人開始意識到“強腦”的價值——截至目前,全球腦機接口領域融資額最高的兩家企業,強腦科技是其中之一。他們試圖用截然不同的方式,鏈接人類的意識與行為。
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個年輕的公司將給世界帶來變化。
企業供圖
走人更少的路
2月12日,久未更新的強腦科技公眾號、微博突然放出消息,尋找“真正的極客”:面向全球招募神經傳感器、機器人、算法、液壓和流體等多個方向的頂尖科學家和專家工程師。
強腦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錦特意在朋友圈請大家幫忙擴散:“期待與我們一起用科技的力量,守護普通人,改變世界!”
10年前強腦科技成立時,“技術改變世界”就是他們堅持的方向。當時,韓璧丞還在哈佛大學腦科學中心讀博士,研究神經科學。
縱觀腦機科學百年歷程,這一領域的技術派幾乎都選擇了“開顱”侵入式方向。
在旁觀了20多起開顱手術后,韓璧丞毅然選擇了一條更少人探索的路徑——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相比侵入式,非侵入式更加容易被人接受,也擁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
因為腦電信號極其微弱,采集前必須用導電膏涂抹頭皮,而導電膏的使用需要徹底清潔頭皮油脂。為此,他每天至少洗4次頭,以至于母親一度以為他在美國“勤工儉學,給別人洗頭”。
這種看似枯燥的日常,最終促成了團隊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研發出無需導電膏的干電極傳感器,極大提升了腦電信號采集的便捷性和精度。強腦科技也成為首個入選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中國團隊。
這樣的執著,讓大半時間都泡在實驗室的韓璧丞在同事眼中始終像一個研究員多過像老板。把實驗室成果帶到真實世界,是他與團隊共同的愿望。
至于為什么選擇杭州?韓璧丞提到,2016年,杭州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確提出“打造創新創業新天堂”,以開放姿態招引全球人才,也開啟了人才凈流入率連續保持全國首位的紀錄。
也是那一年,強腦科技進入了杭州的視野。事后韓璧丞回憶那次會面,說杭州科技考察團是唯一一個不遠萬里到波士頓辦公室與他面談的官方組織,聊了三四個小時,“聊得最多的竟然都是腦機接口未來的發展”,顯然他們對這項技術的未來發展已有所洞察。會面后不久,整個團隊就從波士頓飛到杭州,落戶余杭。
“我們選擇扎根杭州,不僅因為核心團隊都是中國人,也得益于杭州政府的誠意和遠見,他們對初創企業的信任讓我們振奮。”何熙昱錦說,那才是強腦科技決定把總部遷到杭州最重要的原因。
記者 陳曉馳 攝
成為新時代的“電”
截至目前,強腦科技已完成約3億美元融資并投入研發,與馬斯克創立的Neuralink并列為全球腦機接口領域中融資規模最大的兩家公司。
人類擁有860億個到上千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更是不計其數,要想弄清楚所有神經元及其連接,幾乎不可能。所以在腦機接口的研究與應用中,研究者關注的并非單個神經元的活動狀態,而是每個意圖產生后,整體腦活動所呈現出的、最容易被檢測的表征,這也構成了“腦機交互”鏈條的起點。
在研究陷入瓶頸時,韓璧丞曾懷疑,非侵入式這條路是否走錯了。很幸運,他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實驗員”——幼時因故失去兩只手臂卻一路拼搏成為參加國際比賽的殘疾人運動員的倪敏成。
“在殘運會賽場上,我見過世界上最先進的各種假肢,但第一次見到強腦科技的仿生手時,感覺就像觸電了一樣。”倪敏成回憶說。事實上,倪敏成不僅是技術落地的受益者,更是技術研發的重要支撐者。他為強腦科技第一代仿生手的神經電、肌肉電信號數據庫提供了重要的數據來源。不過那時,處于試驗階段的仿生手需要在腰上綁外接電池。
如今成為強腦科技體驗官的倪敏成已經可以用仿生手寫出遒勁的毛筆字,而強腦科技新一代智能仿生手也早已不需要外接電池。
強腦科技選擇讓前沿技術走出實驗室,在真實需求中迭代生長。2022年1月,強腦科技實現全球首個高精度腦機接口產品單品10萬臺量產。從用戶發布的視頻里,我們能看到他們用仿生手剝香蕉、彈鋼琴、打電話,用仿生腿走路、攀巖、滑滑板……
“2024年,我們單季度銷售量已經是2023年全年的四五倍。”何熙昱錦認為,腦機接口技術或許可以成為新時代的“電”,“就像20世紀初的互聯網,一旦技術成熟,可以賦能百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者 陳曉馳 攝
卡位“腦計劃”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科技戰略的精準卡位。
從2013年開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相繼啟動國家腦計劃。
僅過了一年,中國科學院就成立“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布局新一輪的腦科學競爭。2021年,“十四五”規劃中,我國第一次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入重點關注的七大前沿技術產業。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強腦科技的目標遠大。他們想繼續基于腦機接口技術,去探索和解決阿爾茲海默癥等全球高負擔疾病問題。
兩個多月前,強腦科技與浙江大學信息技術中心攜手成立創新實踐中心,將致力于腦機接口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創新,構建“產、學、研、賽”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賦能普通高校及職業技術院校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實訓中心建設。
到強腦科技總部所在的錢學森路上走一走,你就會明白杭州的創新濃度。這座城市不僅集聚著數十家與腦科學、人工智能產業高度關聯的企業,更孕育出獨特的產業生態——從電子皮膚、神經反饋算法到云計算,每個細分領域大多在半徑5公里內就能找到協作伙伴。
正如韓璧丞所說:“我們在定義人機共生的中國方案。”
杭州的創新基因正在發生更深層的裂變。當外界還在津津樂道杭州數字經濟“軟實力”時,這座城市已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生物與仿生工程等硬科技賽道悄然融合,一道新的護城河汩汩流淌,“天堂硅谷”正快步邁向“硅谷天堂”。
【西湖智庫·一線潮點評】
以夢為馬,創新浙江有定力也有耐心
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杭州的成功在于找準了比較優勢,堅定選擇了數字經濟,從2000年前后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種下杭州數字經濟時代基因,到今天以杭州“六小龍”為代表的科技創新企業澎湃發展,是用二十年時間澆筑的數字經濟基座與一代代創新火種的深度融合的結果。早在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提出“八八戰略”、前瞻性布局建設“數字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千,一張藍圖繪到底。杭州數字蝶變,離不開黨中央的戰略指引和一代代建設者久久為功的矢志堅守,也離不開無數創業者腳踏實的探索精神。
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在我國“放管服”系列改革指引下,浙江先后實施“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等重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杭州打“創新牌”、吃“改革飯”、走“開放路”,大膽探索實施一系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行之有效的創新實踐,用“四到”服務政府助力“四千”精神企業成長。歸納總結“四到”服務:“不叫不到”——無事不擾,讓企業有一個安心、清凈環境,一意一心謀劃發展。“隨叫隨到”——有求必應,企業遇到困難和問題能夠第一時間予以反饋。“服務周到”——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對企業進行無微不至的支持。“說到做到”——言出必行,對企業的承諾堅定不移地加以兌現。
可與全球前沿研究人員對話的專業化政府團隊。發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需要知科技、懂產業、明方向的政府工作人員,才能與研究世界前沿技術的科學家、創業者對話。早在十幾年前,群核科技、強腦科技等公司創始人在海外留學時,空間計算、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對大多數人還很陌生,技術也還只停留實驗室階段。但浙江省的政府官員、招商團隊就已了解到新興技術重要性和產業發展潛力,積極招引年輕高技術人才回國創業。
以夢為馬,助力年輕化、高知化團隊硬核創新。強腦科技等杭州“六小龍”是人工智能技術主導背景下,浙江數字經濟的創新先鋒,標志著“創新浙江”向企業更加多元、生態更加豐富發展,更是從應用創新、跟隨創新向硬核創新、前沿創新拓展。從效率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的跨越,本質上是民營企業家主導的群體向科學型企業家主導的群體跨越。強腦科技、云深處、群核科技、靈伴科技等創新企業都是用“十年磨一劍”長期理想主義緊跟世界前沿、開展科技創新。那么,政府支持硬核科技研究、未來產業發展,也要有“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的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堅持“算長遠賬”,培育更有擔當的耐心資本。
來源: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