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聚焦】在澎湃新聞2025年“3·15”特別訪談中,知名打假人王海揭露消費市場新隱患:隨著非法添加物向科技化、隱蔽化方向升級,新型合成物質已形成全鏈條產業化制假模式,打擊非法添加已成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關鍵工作之一。
王海指出,目前直播帶貨領域成非法添加重災區。以“減肥果凍”類商品為例,帶貨主播頻繁跨品類售賣食品、日用品、化妝品等商品,專業素養的缺失導致監管盲區被大量利用。
據其團隊統計,近三年查處的1700余起非法添加案件中,減肥通便產品的違法手段呈現迭代特征:從西布曲明、酚酞等傳統瀉藥成分,轉向“小粉丸”“魔法豆”等新型違禁物質。例如,標榜“健康新國貨”的蘇晴子“嗖嗖啦”果凍被檢出雙丙酚汀成分(其藥理強度是酚酞的數十倍);宣稱“天然植物萃取”的姿美堂益生菌清潤果凍,實際暗含番瀉苷A、B及新和成瀉藥4-氯雙丙酚汀;東方甄選熱銷的TiQ天其西梅汁在“100%天然”宣傳包裝下,非法添加未標注的番瀉葉成分;而知名品牌碧生源旗下酵素果凍則被檢測出蘆薈大黃素等強效瀉劑。
值得注意的是,違法主體已覆蓋微商、網紅品牌至上市企業。王海強調,由于新型添加物未被納入國標檢測范圍,常規篩查手段難以識別。
目前市場監管總局已關注相關案例,新一輪專項整治正在籌備。專家提醒消費者警惕“速效”“天然”宣傳話術,建議選擇正規渠道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