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IPO申報出現這一波洶涌的“撤回潮”。
背后是被推向風口浪尖的IPO“新要求傳聞”:IPO在審企業,近三年凈利潤合計超1億元。
目前這一消息尚難獲得監管官方確認,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業績和利潤確是對新三板IPO申報“撤回潮”造成了影響,此外背后還有三類股東問題、IPO從嚴等原因。
不過,“撤回潮”被認為或是一個暫時現象,這是由于以往IPO排隊時間長,企業往往選擇邊排隊邊整改,而現在IPO過會速度加快,企業意識到整改好再去排隊的必要,“以前是邊排隊邊整改,現在是要先整改好才能去排隊”。
據記者了解,從IPO排隊中撤退的新三板企業,大量留在了新三板,不過它們不得不面臨著凈值打兩折、三折的命運,這使得機構對集郵股的選擇出現了謹慎的趨向。
而業內人士認為,撤回IPO申請的企業,未來的出路或是幾條:新三板、A股、港股、納斯達克、并購。
2018年撤退大數據
3月27日,華信股份(832715.OC)公告,擬調整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發行方案,終止本次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請并撤回申請文件。
這是新三板IPO撤回潮的一個縮影。僅3月23日一天內,就有芯朋微(430512.OC)、安泰股份(831063.OC)、艾錄股份(830970.OC)等3家新三板公司公告撤回IPO申請。
據記者統計,上周(3月19日-25日),有7家新三板公司發布了撤回IPO申請文件的公告。截至3月28日,3月以來,有16家新三板公司公告撤回IPO申請;而今年以來,已有近30家新三板公司撤回IPO申請。
除了撤回IPO申請之外,3月以來還有4家新三板公司公告終止上市輔導。而2018年以來終止上市輔導的新三板企業已達到10家。
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轉板大退潮的背后,是IPO終止審查的大幅提升。
根據證監會披露,僅3月22日,就有12家企業首發申請被終止審查。其中包括掛牌公司未來電器(833054.OC)和已經摘牌的驅動人生。
截至3月28日,2018年以來共有60家公司IPO申報被終止審查,僅3月就有31家公司IPO申報終止。其中有16家新三板公司,占比過半。值得注意的另一個對比數據是,2017年全年新三板擬IPO終止審查的公司總數才18家。也即是說,今年第一個季度還沒過,新三板終止審查IPO已快趕上去年全年總和。
誘因
近期新三板IPO申報出現的這一波洶涌的“撤回潮”,背后是被推向風口浪尖的IPO“新要求”:IPO在審企業,近三年凈利潤合計超1億元。
近期坊間傳言,IPO在審企業要求,近三年凈利潤合計超1億元,且最后一年超5000萬元。新申報IPO企業的要求則更加嚴格,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凈利潤超8000萬元,創業板則不低于5000萬元。
這一說法未經證實,但業內許多人認為它是近期IPO“撤回潮”的一大誘因。
3月28日,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長朱為繹告訴記者:“近期新三板IPO申報‘撤回潮’,主要還是‘近三年凈利潤合計超1億元’這個原因,是業績的問題。此外還有其他原因,比如企業解決不了三類股東的問題等原因。”
事實上,今年終止IPO的企業中的確不少存在業績問題,比如,新三板的恐龍園(833745.OC)、卓越新能(831779.OC),近三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為-30%、-0.04%,
天堰科技(833047.OC)2017年上半年業績下滑,虧損161億。
3月28日,新鼎資本董事長張弛表示,近來出現IPO申報撤回潮,對過會企業利潤要求嚴是一個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還是IPO從嚴。由于IPO從嚴,并規定被否之后三年內不允許借殼,這個規定把大家整得必須得過會,要不然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因為第二次再報就不能借殼,影響會很大。”
“企業玩不起了,以前被否了無所謂,現在不敢輕易去報材料,報材料變得很謹慎,輕易不敢報,這是撤材料的一個原因。”張弛說。
“現在撤回申報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瑕疵或問題的企業。這不代表企業的經營業務不好,只是它有一些瑕疵,比如說內控、歷史上的股權糾紛、大客戶高度依賴等問題,導致它沒辦法短期內解決,所以近期撤材料潮開始出現。”
“不過,出現IPO申請撤回潮的現象是暫時性的。因為之前企業IPO排隊要排半年到一年才能排到,所以很多企業是先排著隊,再慢慢整改。而現在是排隊兩個月就排到,就要上會,所以企業必須把問題整改清楚才能去排隊。”張馳表示。
“以前是邊排隊邊整改,現在是要先整改好才去排隊。撤材料不代表這些企業不好,而是因為它們原來的計劃被打亂了,只能撤了材料,整改好再去報。”張弛說。
出路
那么,新三板企業IPO申請撤回后,它們的出路在哪?
朱為繹說,“我現在看到大部分撤回IPO申請的新三板企業還是繼續待在三板,它們不會輕易的去哪里,就是它們的價格很低了,但價格低也無所謂,反正它們肯定會有其他想法,未來可能還是要去IPO。”
張弛指出,IPO申請撤回后,新三板企業有四條路:一、整改好之后再去A股申報;二、留在新三板,等著流動性改善;三、去港股上市;四、去納斯達克上市。
此外,也有投資人士表示,新三板公司撤回IPO后,有部分公司開始放棄IPO,謀求通過被上市公司并購的方式以登陸A股。
而受到“撤回潮”影響需要尋找出路的不僅是新三板企業,還有投資機構。
“投資機構肯定受‘撤回潮’影響,因為IPO申報撤回以后我們投資企業的凈值波動非常大,很多都打三折、打兩折,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對選擇所謂的集郵股還是要慎重。”朱為繹說。
對此,張弛則認為,“投資當然會受IPO申報‘撤回潮’的影響,但是影響不大,投資的邏輯不在于企業去不去IPO申報,而是它是不是好企業,一個好的企業什么時候都有投資價值,所以現在機構的投資策略整體上不會發生大變化,新三板的投資仍然會是以價值投資為主。”
“但是確實IPO申報撤回潮會對一些投機類的資金產生影響,它們不會投短時間內沒有IPO預期的項目,所以資金參與新三板會進一步減少。而新三板企業融資難問題進一步雪上加霜,現在是差一點的企業基本融不到錢,好的企業大家擠破頭想進,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我們對這個現狀沒有太好的辦法。”張弛表示。
“歸根結底,新三板還得盡快推出一些利好政策,否則這樣下去,不管是企業還是投資機構都撐得很艱難,現狀就是這樣的局面。”張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