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信報報道,A股將于6月分階段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入摩”),在指數調整(Rebalancing)當日,A股交投很可能急增,機構投資者要追貨購入A股時,或受互聯互通的每日額度所限制。消息指出,當局有意研究擴大使用額度,曾提出至少兩個方案,包括在指數重整時短暫擴容,或永久性擴大額度(覆蓋南向及北向交易)。業界雖認為未有急切需求,但對擴容表示歡迎,以應付更多新經濟公司和A股“入摩”帶來的新增成交。
短暫或永久放寬未敲定
自從“滬港通”于2014年11月17日啟動后,中港兩地股份互聯互通除了受限于合資格股份名單外,還設有每日交易額度:內地投資者可經上海買賣105億元(人民幣.下同)額度的港股;反之,香港及國際投資者則可每日買賣最多130億元的A股。初期“港股通”曾設總額度2500億元的限制(“滬股通”總額度則為3000億元),直至2016年8月16日監管機構宣布啟動“深港通”時,同步宣布即日取消總額度限制,惟保留每日額度,權充“煞車掣”,以免市場過熱。而當時新設的“深港通”,同樣有每日南向105億元、北向130億元的交易額度限制,自此互聯互通每日額度較最初開通時已倍增。
事實上,除了2015年4月8日及9日南向每日交易曾用爆額度外,絕大部分時間額度都未有用盡。從“滬港通”推出之時,監管機構已預告將根據情況調整投資額度。
據了解,監管機構曾研究不同的擴容方案,以配合市場發展,包括是否在指數調整的一段時間擴大每日額度,或永久性擴大每日額度。有參與討論的人士直言,短暫開放的方案做法較復雜,而即使永久擴大額度,實際交易金額增加亦有限,料不會對金融體系造成不穩定,但最終方案仍待敲定。
港交所(00388)發言人回應,指過去一直有研究優化滬深港通機制,現階段未有任何公布。發言人又說,留意到市場關注A股“入摩”時互聯互通機制運行的情況,交易所會致力保持機制有效及暢順。
迎A股入摩 方便基金換馬
對部分被動基金而言,雖然目前投資額度暫時足夠,但仍希望盡快加大額度,擔憂萬一A股“入摩”時,指數重整當日買賣A股受額度限制,基金將無法調整投資組合。
不過,亦非全數機構投資者渴求擴容,因MSCI商討納入A股已討論了一段長時間,首階段納入指數的A股,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僅0.73%,相信現有交易額度依然足夠應付所需。
立法會議員(金融服務界)張華峰表示,擴大互聯互通交易額度,可預備迎接同股不同權、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而增加的成交量,對香港市場是好事,他相信額度起碼要增加一倍才有意義。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亦稱,業界會歡迎互聯互通擴容。
擴大額度是否必然會催谷成交?交銀國際(2.22,-0.01,-0.45%)研究部主管洪灝指出,互聯互通每日額度鮮有用盡,擴大額度用處不大,反而增加合資格股份名單更有幫助。他又認為,MSCI納入A股的話,國際資金北上的需求較殷切,但剛開始時擴容的意義不大。
互聯互通的額度是以凈買入計算,一旦額度用盡,新的買盤將被拒絕,但仍然接受沽盤,因此部分日子會出現“港股通”的內地資金使用度超越105億元限額,被視為內地客大手沽售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