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市園林植物園,除了綠樹紅花、鳥語鶯啼的優雅,8600多種植物應接不暇的驚喜,還有俏麗的自然人文景觀,積淀著豐富的歷史,記述著許多傳奇軼事——在廈門“小八景”和新“二十名景”中,園里有多個景點從全市新舊名景評選中脫穎而出。另外,在植物園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過程中,這些景點也將給市民游客們帶來新變化。近日,記者對植物園內的天界曉鐘、太平石笑兩處名景展開探訪。
現場
名景藏園內 古今游人都偏愛
在廈門舊“二十四景”中,植物園內就有六景,即萬笏朝天、中巖玉笏、天界曉鐘、太平石笑、紫云得路、高讀琴洞——其中的四處,位列不少市民耳熟能詳的“小八景”。而在廈門新“二十名景”中,植物園內也有三景赫然在列,分別是萬石涵翠、天界曉鐘、太平石笑。
天界曉鐘和太平石笑在新舊名景評選中都榜上有名,成為古今游客青睞的打卡地。天界寺內有一口大鐘,每日清晨敲鐘108下,鐘聲傳入市區,舒緩悠揚,醒人塵夢,故名天界曉鐘。穿過棕櫚植物區往東,來到太平巖寺,地勢更高、環境更幽深,由4塊石頭自然堆疊構成的石門,形似開口而笑,質樸生動,故稱太平石笑。
盡管這兩處名景比較幽僻,但仍有不少市民與三五好友一道,嫻熟地登山至此,泡茶談天。在天界寺,市民朱先生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常在此游玩,看著曾是磚混結構的寺院逐步修繕,聽著敲鐘人一邊用閩南話唱經、一邊熟練地敲擊大鐘,“我們每周都要來植物園多次,這里就像我們的家。”朱先生和他的同伴告訴記者。
講述
文史專家揭秘名景歷史和故事
天界曉鐘和太平石笑兩處景點,分別還藏著哪些故事、有著什么樣的意義?記者專訪了廈門文史專家何丙仲。
何丙仲曾撰寫《重建天界寺碑記》,他告訴記者,在寺后長嘯洞的巖頂,有清人留下了“知命子細”的警示刻石,意思是此處高險,要注意安全,這從側面印證了天界寺的人流量很大。寺前有一處醴泉,百姓稱為“仙洞”,相傳是非常靈驗的圓夢之地,游人絡繹不絕。除了巨石上“天界”二字,周邊還有許多石刻,記錄了廈門征倭歷史。
而在太平巖寺,除了“石笑”一景,還有鄭成功讀書處遺址,是廣為人知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何丙仲表示,植物園既臨海,又有溪流,曾是鄭成功駐軍、練兵、讀書、休閑之地。清代臺灣人鄭鵬云曾到太平巖寺,追思先祖鄭成功,留下“草雞莫問當年事,鯤海騎鯨去不回”的題刻,并保留至今,是一則臺海兩地相關的寶貴史料。何丙仲也提及,20世紀70年代,他曾隨廈門老一輩名詩人、福建省文史館館員鐘文獻在此游山,在太平石笑處歇腳,還留下了詩作。而這一路侃談歷史、吊古懷今,彼時80多歲高齡的老學者鐘文獻也為青年何丙仲激發了文史研究的啟蒙興趣。
措施
提升景觀體驗感 升級智慧游覽
目前,植物園正在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也少不了對天界曉鐘、太平石笑等自然景觀的形象提升。工程完工后,昔日的古樸之景,將具備智慧景區的新面貌。
記者從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首先,對于自然形成的景觀本身,園方將以保護為主,開展日常的保潔和維護、清理周邊遺留的搭蓋物,并對摩崖石刻進行清洗和重新上色,使其更加鮮明美觀;其次,對于景觀的人文歷史內涵,將開展進一步挖掘擴充,并完善導覽牌,后期會逐步增加語音智慧導覽系統,讓游人的游玩感受更加立體和直觀。
在交通方面,相關負責人也提到,目前藤本植物區至天界寺一路的步道比較窄小,在后續的提升改造中將進行拓寬,使路面更平整敞亮;園內也會新增設多個智慧景交車站點,風格仿古但具有交互功能,例如前往天界寺可以乘坐到鄰近的雨林世界站,附近的市民游客在游山玩水之后也可以駐足歇腳。另外,在加強安全保障方面,園區將增強智慧安保,同時也將增加人員巡查頻次、優化巡查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