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再上新:“輪滑小子”Ollie亮相,展示了跳躍、360°空翻等絕活。這也是該實驗室的第4名機器人成員。
自平衡、走梅花樁、討紅包……在Ollie之前的機器人也各懷絕技,其背后離不開一個人:騰訊AI Lab及Robotics X實驗室主任張正友。今年初,他成為騰訊首位17級杰出科學家,這也是騰訊歷史上最高的專業職級。“打造虛擬世界到真實世界的連接器。”近日,張正友向記者分享了實驗室的愿景。
現實世界的“頭號玩家”
2018年,在海外求學、工作30余年的張正友回國,加入騰訊并開始籌建Robotics X實驗室。2019年,AI Lab的重任也落在他身上。作為騰訊AI產業雙基礎支撐部門的掌舵人,張正友一直強調:他們做的是著眼于未來的研究。
“虛實集成世界”,去年初,張正友提出這一全新概念。在他的設想中,這是一個將當前AI、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技術進行融合后,建立的軟件與硬件、虛擬與現實、人與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共存的世界。
電影《頭號玩家》中,人們在游戲世界獲得真實體驗感,看起來已足夠酷炫。但張正友認為,這也只是停留在虛擬世界中,并沒連接到真實世界。
如此超前的技術到底如何改變生活?張正友舉了一個眼前的例子。今年4月,騰訊和歐洲頂級農業大學WUR共同主辦了第三屆國際智慧溫室種植大賽,新增了AI虛擬種植賽,挑戰種生菜。“前兩年的比賽中,我們已經將番茄和小黃瓜的種植放到虛擬世界中進行仿真,看什么參數能讓產量和質量達到優化,再將這一過程中收集的數據放到真實環境中,以此為依據來控制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等。”張正友介紹道,“如此反復,達到最佳效果。”
據悉,騰訊AI Lab自研的智慧種植方案iGrow已在遼寧省落地,迎來產量和凈利雙豐收。
追逐科學之光
“機器人會占領地球嗎?”前不久,騰訊青少周舉辦了一場科學家和青少年面對面活動,甚少接受公開采訪的張正友,卻認真回答了小朋友提出的這個問題。
那場活動的主題是“一起追光”。如今為青少年帶去科學之光的張正友,曾經也是個“追光少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浙江臺州一個連電都沒有的小村莊,書籍成為張正友獲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一本《愛因斯坦傳》帶領他敲開科學世界的大門,并受用至今。
高中畢業后,張正友聽從舅舅的建議,選擇了浙江大學無線電(現在的信息和電子工程)專業。直到大三才開始接觸計算機。他記得當時必須約時間才能上機,沒有鍵盤,需要先把指令變成一個穿孔的卡片。
1985年,從美國進修回來的系主任告訴張正友,人工智能是未來的方向。受此影響,他申請到法國公派留學,攻讀計算機專業,并于1998年加入微軟研究院。
此后,他充分展現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才華。1998年,他提出的“張氏標定法”,克服了傳統方法需要高精度標定物的缺點,被廣泛用于計算機視覺方面,并獲得IEEE Helmholtz時間考驗獎。
對于加入騰訊,他認為這是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當時騰訊來找我,說要創建一個機器人實驗室。在我看來,機器人將推動一系列社會問題的解決,包括老齡化、智能制造等,因此這個提議很有吸引力。”
除此之外,在面試中,他更感受到了騰訊的務實。“有一個很特別的點,Pony(馬化騰)說,‘不要畏上,要敢于講話’,這是他對我——一個新員工的建議。”張正友回憶道。
未來發力AI+機器人
在騰訊數萬名技術人員中,目前15級以上的杰出科學家不超過20位。而17級,在張正友之前還沒有人達到過。
對于此次晉升,他謙遜地表示,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但這榮譽其實是和實驗室在一起的,屬于大家。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或許也意味著張正友帶領的AI Lab和Robotics X實驗室將在未來十年,成為騰訊發力的急先鋒。
比如Robotics X實驗室先后發布的四款機器人,每一個都是最新技術的體現,包括感知及運動規劃、非線性控制技術、全身動力學控制等。而移動機器人正是虛實集成世界框架中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據悉,實驗室還將和AI Lab一起,繼續創造出能密切參與人類生產生活,甚至作為人類同事和朋友的智能機器人。
張正友也坦言,機器人的三大核心技術是移動、靈巧操作和智能體。目前的產品還不能自主、高效地完成一些任務,還需攻克一些難點,才能做出真正想要的機器人。
“學術有影響,工業有產出”,這是騰訊AI Lab成立初期就定下的口號。張正友表示,實驗室的定位不是眼前的產品,而是從技術的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的痛點出發,去攻克一個個難題。他強調:“至于虛實集成世界,不是一個實驗室甚至一個企業所能完成,需要社會的共同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