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單獨成篇,明確要求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在國家大政方針的指引下,數字一體化正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的必由之路。
協同推進數字化轉型
近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經信部門共同簽署《滬蘇浙皖網信協同推進數字化轉型協議書》,并就各省市的數字化轉型工作進行了交流。
“在中央網信辦的指導下,四地共同簽署協議有助于強化網絡安全領域的威脅情報共享和網絡安全事件協同處置機制,聯合推進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安全評估體系建設,合力提升技術管網治網能力,共同為長三角的數字化發展貢獻網信力量。”獨立經濟學評論員王赤坤對國際商報記者分析,此舉意在打造數字轉型下區域協同示范區,其中傳達了“共”“同”“合”三個關鍵字,避免地方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因缺少統一規劃而造成重復建設,避免數字化資源的浪費。
王赤坤認為,長三角數字轉型的優勢在于所在區域經濟發達,各方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小,區域數字化基礎建設水平相近,區域數字化市場環境相似,在中央網信辦的指導下更容易進行整體規劃并建立統一協調機制,進而協同開展建設。
據統計,全國80%以上的網絡交易發生在長三角,如何規范平臺經濟發展成為三省一市的共同課題。近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在數字化轉型工作上持續發力上海發布《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提出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分別從經濟、生活、治理角度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江蘇召開長三角數字化轉型大會,共謀高質量融通合作,共商長三角協同發展;浙江召開數字化改革大會,明確數字化改革定義、改革重點,提出加快構建“1+5+2”工作體系;安徽召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峰會,進一步助力制造業數字化推進,為企業信息化發展探索合適的路徑與方向。
全面支持數字化賦能
“浙江在‘數字長三角’建設中擔當著引領者的角色,一方面通過數字化改革成果打破三省一市的隱形壁壘;另一方面以城市大腦為代表的數字治理方案,讓百姓享受著更加便利的生活。”浙江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數字化改革首批11個跨部門場景化多業務協同應用之一的“浙冷鏈”已走出浙江,花開長三角。浙江的進口冷鏈食品四成來自上海口岸。
據該負責人介紹,此前,進口的冷鏈食品要溯源必須等貨車進入浙江卸完貨才能掌握詳細情況。而依托“浙冷鏈”共享平臺,來自上海洋山港與寧波舟山港的進口冷鏈食品信息實現定期交互,浙滬冷鏈食品的交易信息也將在平臺上逐步打通。
“過去,很多企業追求高速增長,這種增長往往是粗放式、躍進式的,導致企業的運行成本很高,缺乏競爭優勢。長三角企業多年來精耕細作,積累了很多精益生產的經驗,參與雙循環的天然優勢明顯。加之長三角地區金融財政實力雄厚,研發人才聚集,可多維度支持區域生產生活數字化賦能轉型。”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對國際商報記者說,高效率執行、精益化生產以及先進的管理水平,會使企業優化生產工藝和管理結構,以降低綜合運行成本,進而提高企業效益。三省一市數字化區域的集群效應不僅可以推動區域治理能力和區域協同制造向高質量發展,為中國智慧城市、先進制造業貢獻重要力量,也可以引領國內產業發展,對其他地方政府服務和產業發展起到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