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跳水’,百萬級合約爆倉。”虛擬貨幣投資者李先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隨著監管持續升級,比特幣從6.5萬美元跌至逼近3萬美元大關,幾近“腰斬”。其他的虛擬貨幣也沒能逃過這次暴跌,以太坊一度跌了46%,之前大熱的狗狗幣跌幅也超過5成。
監管持續升級
5月18日,中國金融業三大協會聯合發布公告,要求金融機構、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5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會議明確定調,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范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加之此前美國財政部擬要求逾1萬美元的加密數字貨幣交易需向美國國稅局報告,比特幣交易價格急轉直下。
“金融委的發聲以及近期對虛擬貨幣的監管升級,主要是出于防范局部系統性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和維護正常市場秩序。”光大銀行金融市場分析師周茂華對本報記者說。
周茂華表示,第一,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市場快速膨脹,當虛擬貨幣市場波動劇烈,“爆倉”成為高頻詞匯,其潛在風險不言而喻。第二,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容易被用作洗錢、非法集資、避稅等違法犯罪行為。第三,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一直以來存在著支付交易低效和挖礦高耗能等問題廣受詬病。第四,虛擬貨幣本身劇烈波動性使其難以作為價值儲藏和衡量標尺。此外,任何一個經濟體的央行都不會允許發鈔的主權旁落。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對本報記者表示,貨幣的發行必須要有國家主權作信用背書,個人沒有權利去發行貨幣。
“虛擬貨幣沒有實際價值支撐,不是真正的貨幣,不具有貨幣屬性,此次金融委和相關部門的發聲其實是回歸常識。對虛擬貨幣的監管升級,目的在于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保護老百姓的血汗錢,防范金融風險,維護系統性金融安全,維護我國和其他國外法定貨幣的權威,保護老百姓的物權。”劉俊海說。
投資者要警惕風險
受市場避險情緒上升及國外大型投資機構、公司入場等影響,虛擬貨幣價格“水漲船高”。幣圈的“造富神話”讓虛擬貨幣走進更多人的視野,一些投資人也紛紛跑步入場,希望通過炒幣實現“財富自由”。
“我們入場時是比較低的節點,后來大概翻了三四倍,這次震蕩我們也出現了一定的虧損。”虛擬貨幣投資者小雨(化名)長期關注虛擬貨幣市場,期待“財富自由”的他在業余時間也投入了一些資金去“炒幣”。在他看來,市場整肅之風可能還將持續,長期來看,挖礦的收益可能會一直被壓縮。
“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在國內不受法律保護,監管部門此次明確了態度,投資者須防范潛在風險。”周茂華表示,虛擬貨幣劇烈波動與“造富神話”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參與投機,但從虛擬貨幣的市場表現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的波動性是一般股票的數倍。此外,虛擬貨幣難以用傳統的基本面、估值方法進行分析,其更像是另類投機品,并不適合普通投資者。
劉俊海表示,對于投資者來說,如果無視監管繼續“挖礦”或者非法交易虛擬貨幣,很可能會涉及到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最后導致“賠了夫人又折兵”。
各國監管須“抓鐵有痕”
自2020年12月比特幣開啟瘋漲模式以來,世界各國呼吁防范虛擬貨幣風險的消息不斷。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就曾公開表示,比特幣具有高度投機性,投資者應該當心。而從當前的現實來看,各國加強虛擬貨幣監管已成定局。
周茂華表示,虛擬貨幣的去中心化、去監管化、交易隱蔽性和高度投機性等特點確實迎合了少部分人的需求,但虛擬貨幣自身存在短板及潛在風險,引起各國監管部門的警惕。但在具體監管過程中,也面臨不少難題。
“虛擬貨幣交易隱蔽性高,識別、認定難度較大,從維護法幣地位、投資者利益和市場正常秩序來看,需要加快補齊監管短板,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應形成合力,提升監管效率。此外,國內應深入跟蹤研究虛擬貨幣技術的發展,加快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推廣。”周茂華說。
“監管部門不會坐視不管虛擬貨幣的無序發展,只不過管理的策略和方法不一樣。”劉俊海表示,“要‘抓鐵有痕’、穩準狠地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確保非法挖礦和不法的虛擬貨幣交易行為能夠得到懲戒,但對于不知情特別是受害的投資者要網開一面。此外,要進一步落實好金融委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