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后,中國的低碳轉型進程已經提速,相關的企業和行業應當如何把握住轉型中的機遇與挑戰?政府應當如何發揮作用?國際上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濤認為,低碳轉型需要多方合力,政府應在低碳發展中發揮引導作用,穩定社會預期,其中碳定價是影響企業去碳化程度和引導未來投資的標桿;企業在制定長期戰略時應考慮到低碳發展的成本,并借鑒跨國公司的碳管理經驗;行業協會逐年更新“領跑者制度”,公開業內碳足跡標桿,促進企業向更低碳足跡的持續行動。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看碳定價在推進減碳中的作用,國際上發達經濟體的經驗是否有借鑒意義?
洪濤: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碳價處在相對較低的位置,在推進減碳中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未來將有望出現先慢后快的加速上漲的態勢。從國際經驗看,碳定價是影響企業去碳化程度和引導未來投資的標桿,合理的碳價將有利于激發企業減碳的積極性。此外,較高的碳定價也將指引低碳技術創新及產業和產品升級,企業將加大在相關技術上的投入。
中國經濟時報:政府在促進低碳發展中應當如何發揮作用?具體應當從哪些方面著力?
洪濤:中國在國際社會承諾要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相關行業將加速向低碳發展轉型,在促進低碳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將發揮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制定綠色低碳發展的路線圖,即長期能源戰略及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明確各階段脫碳目標,保持政策強度與連續性,為全社會尤其是重點控排企業提供確定性預期。
二是制定中短期低碳的施工圖,即能源環境類規劃,提出明確的約束性與預期性指標,加強執法嚴控非合規高碳項目部署。
三是積極培育碳市場、各類能源市場,有序推動金融參與,提供碳定價,引導企業低碳投資導向,降低去碳邊際成本。
四是積極扶持低碳技術、先進能源技術的原始創新與基礎研發,出臺激勵政策加快這些技術降低成本,縮短這些技術從研發到規模部署的時間。
中國經濟時報:作為參與主體的企業,應當如何及時地調整措施應對未來的變化,著力點應當如何調整?
洪濤:要實現“3060”的目標,企業要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從目前的進展看,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關注點不同。在碳達峰前,企業擔心的去碳化政策強度及能源可獲得性;部分地方政府則已擔心“未富先綠”,顯現出“搶高峰”的沖動,尤其是已有一些地方政府提前部署高碳排放、長周期、重資產的能源基礎設施項目。
在完成碳達峰后進入到碳中和的碳凈減量階段,碳定價將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中國公司應借鑒跨國公司的碳管理經驗,尤其是低碳綠色供應鏈。如進行企業碳足跡測度與管理,采購綠色電力,參與碳市場,通過建立綠色供應鏈,降低產品線的碳成本。未來,中國企業應未雨綢繆制定長期戰略,重視碳管控和碳減量。企業生產全生命周期的碳管控,生產運營的碳足跡管理,包括監測管控、核算評估、持續改進等。同業比較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行業協會可研究制定并逐年更新“領跑者制度”,公開業內碳足跡標桿,促進企業向更低碳足跡的持續行動。
長期戰略,考慮未來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帶來的紅利即碳定價增長帶來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