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首批9只基礎設施公募REITs產品陸續發布上市交易公告書,將于6月21日上市。多位專家與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募REITs上市現實意義重大,未來發展前景看好,但也需要警惕并防范過度炒作REITs風險。
基礎設施公募REITs是指依法向社會投資者公開募集資金形成基金財產,通過基礎設施資產支持證券等特殊目的載體持有基礎設施項目,由基金管理人等主動管理運營上述基礎設施項目,并將絕大部分收益分配給投資者的標準化金融產品。按規定,基礎設施公募REITs可以上市交易。自2020年4月30日《關于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發布以來,市場一直期盼公募REITs上市。
公募REITs上市現實意義究竟何在?在專家看來,這是面向資本市場開啟了一扇通往資產證券化的大門。而立足中國目前的國情來看,REITs上市還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據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介紹,首批REITs試點項目募集資金用于新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重點投向補短板領域。下一步,證監會將及時總結試點經驗,適時穩步擴大基礎設施REITs試點范圍。這也讓業界對REITs未來的發展空間充滿想象。
平安證券認為,REITs的藍圖已徐徐展開,其潛在規模估計在3萬億-6萬億元之間。REITS有助于盤活基礎設施存量資產,降低地方政府和國企的債務負擔,也有助于為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拓寬投資范圍。
仲量聯行和戴德梁行等機構專家認為,公募REITs試點開啟了不動產資產管理時代,我國首批啟動的是基礎設施公募REITs,不考慮物流和新基建等,僅港口、公路、鐵路等傳統基建的資產規模目前至少在百萬億級,這一潛在市場足以在很長時間內支撐公募REITs市場,不可小覷。
由于基礎設施行業收益率是可以預期的,符合公募REITs試點的條件,與商辦物業等房地產業態相比,收益率波動沒有那么大,滿足試點初期求穩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國公募REITs發行探討了10余年,之所以在目前時點啟動,原因還在于拓展基礎設施權益融資渠道,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刺激經濟增長。
不過,投資者應認識到,首先,與股票和債券相比,REITs具有相對中等風險、中等收益的特征,投資REITs不能持有“一夜暴富”的心態。其次,要克服盲目“炒新”的陋習。不能把新上市的REITs當作新股炒,應避免追漲殺跌。若REITs上市后大幅高開,更要理性看待投資價值。再次,公募REITs基金采取封閉式運作,不開通申購贖回,只在二級市場交易,投資者結構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或存在流動性風險。
專家也提醒,投資者須關注其背后的收益不及預期等風險。事實上,基礎設施的收益往往不高,社會價值大于經濟價值,而優質的不動產稀缺,回報高的不動產證券化動力不足。因此,不能對公募REITs盲目炒作。如果盲目炒作,導致大量中小投資者虧損,將會影響后續大量不動產資產盤活,拖累公募REITs市場化進程,應當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