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發表《關于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的工作論文提出,要認識到人口紅利當時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償還的負債;要認識到人口慣性是跨代際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將導致人口反方向變化;要認識到教育和科技進步難以彌補人口的下降。為此,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綜合施策,久久為功,努力實現2035年遠景規劃和百年奮斗目標。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到2011年的全面雙獨政策,2016年的二孩全面放開,再到呼吁全面放開生育,因為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生育政策呈現出逐步放開之勢。
生育的放開可謂綜合了兩方面的思考:一是放開時的綜合國力足以接受突然新生人口帶來的壓力,即承載能力;二是國家后續的綜合發展需要持續強勁的人口勞動力,即需求動力。
隨著時間推移以及人口平均壽命增加,各國都會出現老年化增加的情況,如果新生人口數量不及老齡人口遞減數量,將出現創新動力逐年減弱、勞動者數量減少、消費能力減弱等現象,這不利于經濟發展。
國家統計局和公安部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人口數量因二孩放開有所增長后,每年新生人口數量逐年遞減。2020年新生474.5萬女孩意味著什么?如果不全面放開生育,即便到生育年齡都“頂格”生育,理想狀況下未來某年的人口增長可能只有949萬人,而實際情況應該更少。這也意味著,如果每年新增人口數量減少,我國經濟發展將在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逐漸因新生人口數量不足而不斷承壓。
我們期待經濟發展,但經濟發展就是讓生育人口數量減少的壓力。2020年GDP能夠突破100萬億元大關,里面包含了成千上萬勞動者的辛勤付出。有的人天還沒亮就已經到辦公室工作,結束工作時已經到了深夜,有的人忙碌到沒有假期和雙休日。他們在工作中無暇顧及其它,生活壓力讓他們無力承擔起組建家庭的責任。此外,工作及生活的壓力還導致一部分人群出現生育障礙。有的夫妻則希望長期維持二人世界,不愿意要孩子,再加上存在重疾及死亡等各種情況,實際能孕育下一代的女性數量可能還要打折扣。愿意生育的家庭中,是否多生也會成為一個難題。近年來不斷升高的育兒成本,“贏在起跑線”的競爭壓力,令當前適齡生育家庭傾向于“只生一個好”。隨著延遲退休的推進,未來又會出現“誰來帶孩子”的新問題,產婦產假休完要上班,老人家還沒有退休,孩子需要人照顧,這便是未來家庭中的一大煩惱。
鼓勵生育的想法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如何鼓勵人們生育。生育不是制造產品,既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還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生育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滿足人們的生理、安全、社交需求之后,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的達成,才能促使人們愿意生育、主動生育。
簡單來說,提高人口生育率的關鍵,一是要大幅提升人們的可支配收入,二是要大幅提升人們的可支配時間,三是要大幅減少人們的后顧之憂。政策鼓勵、補貼刺激等并不能有效滿足人們的需求,只有真正滿足人們所需才能實現生育的增長。
在當前環境下,鼓勵生育不能僅是口頭上的鼓勵,而是要有真正的、實際的實惠落在民間,例如承諾多子女家庭孩子未成年期間每年可報銷一部分撫養費用等看得見、享實惠的舉措,使生育和養育不再成為當前生育適齡人群的壓力,就有希望再掀起一波嬰兒潮。另一方面還要做好新生人群未能增加的準備,面對以后的發展,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解放雙手,讓人工智能和機械設備完成融合,并集中力量和資源,同時繼續強化優生優育,在數量越來越少的出生人口中培養出更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