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國石化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傳出喜訊,由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提供工藝包開發,中國石化石油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提供工程設計,國內最大規模的15萬噸/年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捕集工程通過運行,碳捕集率大于90%,達國內規模最大碳捕集項目設計水平。
據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研究院負責人介紹,鍋爐煙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10%至15%之間,雖然濃度不高,但因為煙氣量大,所以被列為碳排放大戶,是二氧化碳捕集必須重點攻克的領域。該公司從事這項研究已有數十年,每年幫助各行各業從煙氣、窯氣中捕碳用碳超百萬噸,相當于種下了5000多萬棵樹。
燃煤電廠煙氣組分復雜且二氧化碳分壓低,常規捕集技術能耗及成本較高,影響碳減排環境效益及CCUS產業鏈經濟效益。該公司研發的第三代低分壓煙氣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在這套捕集示范裝置上的試運行結果顯示,捕集再生能耗明顯低于目前國內其他裝置,達到世界最大的140萬噸/年碳捕集項目水平。
據了解,2018年我國碳排放總量達到95.7億噸,能源活動碳排放占51.4%,其中煤炭占比96%。能源系統(電力、熱力)的低碳化是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在這些領域進行能源革命的同時進行碳捕集,降低碳排放總量,十分必要。
早在10多年前,南化公司就為國內眾多燃煤電廠提供了捕碳技術。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前夕,南化的捕碳技術成功應用于當時全球最大的燃煤電廠——華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發電廠,年捕碳10萬噸,二氧化碳捕獲率在80%以上,純度在99.6%以上。
2011年,南化成功申報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大規模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捕集、驅油及封存技術開發及應用示范”項目,首次作為課題承擔單位牽頭國家項目重點課題研究,并在勝利電廠建成了3萬噸/年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裝置。裝置將回收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地下成為油田驅油的利器。完成驅油的二氧化碳依然可以回收再利用。該項目獲得2012年中國石化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們還完成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二氧化碳礦化利用技術研發與工程示范”。目前,正在開展“吸收劑綜合性能評價及規模化制備”等兩項“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近年來,重點實驗室共承擔二氧化碳捕集和資源化利用項目近50項,其中有4個國家級項目、41個集團公司項目、2個江蘇省項目,申請專利112件,獲得授權36件,包括兩件國外專利。
1958年,南化公司研究院成立,當時就將煤化工工藝氣凈化作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從20世紀九十年代重點開展二氧化碳捕集和資源化利用研究,南化始終深耕CCUS領域,已擁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包括低供熱源變壓再生等催化熱鉀堿法新工藝、改良MDEA法脫碳技術、NHD等物理法凈化技術等,應用范圍已從傳統的合成氣二氧化碳捕集不斷拓展到天然氣、煉廠氣、EO/EG循環氣、F-T合成循環氣、各種煙氣、高爐氣、水泥窯氣等領域。
日前,國內鋼鐵龍頭企業委托南化公司編制氧氣高爐煤氣脫除二氧化碳方案并進行工程設計,他們的新疆工廠正致力于開發一項全新的綠色低碳冶煉工藝——富氫碳循環高爐試驗項目,脫除二氧化碳將有利于實現煤氣循環利用,降低燃料比。
此前,南化公司曾為這家客戶當時最先進的歐冶爐煤氣高效綜合利用進行了脫除二氧化碳設計,裝置去年7月份順利開車后運行穩定,各項指標均達設計。該公司還為客戶的焦爐煤氣凈化壓縮項目提供了工藝包和基礎設計,氣體凈化技術覆蓋了煉鐵生產線。
7月3日,該公司與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開展“雙碳”目標下的全方位全新合作。公司領導親自帶隊,走訪京津建材等企業,積極為低碳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9月底,該公司采用最先進的膜法捕集技術的動力鍋爐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裝置將建成投用。
據該公司相關單位負責人介紹,“30·60”雙碳目標中的碳中和,本質就是碳排放與碳吸收相抵消。而實現碳吸收,主要依靠植樹造林生物吸收和二氧化碳工業化捕集、封存、利用兩種方式,采用更集約高效的辦法把各種煙氣、窯氣中的二氧化碳“捕”回來難度更大,但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南化科技人員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葉迎春)